乌克兰袭击俄能源和军工设施,泽连斯基:获特朗普“直接支持”,他还支持袭击俄无人机

薇薇呀 2025-09-26 11:09:04

乌克兰袭击俄能源和军工设施,泽连斯基:获特朗普“直接支持”,他还支持袭击俄无人机工厂或导弹设施。据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25日报道,乌国防部情报总局24日使用无人攻击艇袭击了位于黑海沿岸的俄罗斯关键后勤设施——新罗西斯克港和图阿普谢港。袭击行动导致位于俄罗斯新罗西斯克港口附近的石油装运设施以及终端设备瘫痪。 此外,乌方的无人机还袭击了俄大型石油装载码头图阿普谢港。 泽连斯基当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乌方袭击俄罗斯的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军工企业,已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直接支持”。泽连斯基说,特朗普还支持乌方袭击俄方的无人机工厂或导弹设施。 新罗西斯克港和图阿普谢港作为俄罗斯黑海能源出口的命脉,其价值远超单纯的“后勤设施”。 每日约200万桶原油的出口能力,是支撑俄罗斯战争经济的关键现金流来源。 乌克兰选择此地,其意图显而易见:即便无法彻底瘫痪,也要最大化地提升俄罗斯的战争成本,并向国际市场传递俄罗斯能源供应不稳的风险信号。 这本质上是一场精算过的经济袭扰战。 然而,更深层的意图在于心理与象征层面。黑海向来被俄罗斯视为战略内湖,是其大国荣耀的历史象征。 乌军无人艇能够穿透俄军严密布防的海域并成功实施打击,其行动本身就像一柄匕首,刺向克里姆林宫精心维护的“强大帝国”叙事。 每一次对黑海核心设施的成功袭击,都是在全球观众面前,对俄罗斯区域控制能力的一次公开质疑。 这种打击带来的心理震撼和形象损耗,有时甚至比实体设施的破坏更具战略价值。 泽连斯基迫不及待地公开宣称获得特朗普的“直接支持”,这是一个极其微妙且充满算计的政治动作。 在俄乌冲突陷入僵局、西方援助疲劳症日益显现的背景下,泽连斯基亟需向国内外传递几个关键信息: 1. 对内稳定军心民心:表明乌克兰并非孤立无援,即使美国政府可能更迭,支持依然可期,以此维系国内抗战意志。 2. 对俄进行战略威慑:试图影响克里姆林宫的决策算计,暗示无论美国政治如何变化,对乌支持的政策底线可能依然坚固,从而增加俄罗斯的战略疑虑。 3. 提前绑定美国政治:这是在为可能到来的“特朗普2.0时代”进行超前布局。 通过高调公开“支持”,泽连斯基试图将特朗普与支持乌克兰的政策进行“捆绑”,增加未来特朗普政府若试图大幅调整对乌政策的政治和舆论成本。 但这一策略无疑是一步险棋。 它提前暴露了与美国国内政治的深度关联,可能激化美国两党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内斗,同时也将乌克兰的命运更紧地系于美国变幻莫测的国内政治漩涡中。 特朗普本人对此声明的后续反应,将是对泽连斯基此番“话语权突袭”成效的关键检验。 泽连斯基的发言,以及袭击行动本身,都清晰地表明,现代高强度混合战争早已超越了攻城略地的单纯军事维度。它同时是: 一场全球直播的舆论战:每一次行动的成功,都需要被即时转化为鼓舞盟友、打击对手士气的宣传材料。 一场复杂的经济消耗战:攻击能源设施,意在动摇对方战争的经济根基。 一场高风险的外交心理战:通过释放特定信息(如获得“支持”、讨论“新武器”),试图影响敌我双方乃至中立方的战略预期和行为。 泽连斯基提及的“可以让普京坐到谈判桌前”的新武器系统,以及他关于“停战后将提议选举”的表态,同样服务于这个“剧场”。 前者是为了塑造乌克兰拥有“游戏规则改变者”的威慑形象,后者则是为了向西方展示乌克兰的“民主”前景与战争“正义性”,巩固道义支持。 战争的目的,不仅是在战场上战胜敌人,更是在全球舆论场和未来历史书中,定义“谁是正义一方”。 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行动与声明背后,一个根本性的悬念浮出水面:当战争如此深度地与国际地缘政治、大国国内政治、全球能源市场乃至媒体叙事纠缠在一起时,冲突的最终走向,还能由战场上的士兵完全决定吗? 泽连斯基看似掌握了“出击”的主动权,但他的每一步都不得不考虑远在华盛顿、布鲁塞尔和莫斯科的观众反应。 克里姆林宫在承受军事压力的同时,也必定在计算如何利用西方社会的分歧。 而特朗普的一句言论,其实际影响力或许不亚于一个前线装甲师的调动。 那么,这场冲突是否正在演变为一个多方力量共同导演的“剧本”? 其中,真正的“主角”——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人民——他们的意愿与和平的渴望,在多大程度上还能决定剧情最终的走向? 当战争的开关被分散到如此多的行为体手中时,通往谈判桌的道路,是会变得更加清晰,还是愈发迷雾重重? 这或许是这场悲剧留给世界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0 阅读:0
薇薇呀

薇薇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