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的一篇评论文章,将这场无声的战略转向推到了聚光灯下。文章指出,中国对美政策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藏在贸易数据里。2018年美国刚加征关税时,中国出口对美依赖度还高达17%,那时中国确实想通过采购美国农产品、能源来缓和关系,寻求对话空间。 但到了2025年,情况完全不同了,美国在中国贸易中的占比已经降到10%,8月份单月对美出口更是同比骤降33.1%,创下近七年最大跌幅。这背后是中国主动重塑供应链的结果,不再把鸡蛋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 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有多狠?机电产品税率34%到54%,纺织品更是高达70%,逼得中国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 比亚迪把电动汽车产能放在泰国,通过当地协议进入美国,关税从高税率降到2.5%;美的在墨西哥建工厂,生产的空调对美出口反而增长25%;就连长江存储的芯片,也通过墨西哥转口规避了54%的关税。 这些操作不是不想和美国做生意,而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堵死了直路,中国只能绕着走,这恰恰是政策转向的直接体现。 科技领域的突破更能说明这种变化。2019年美国断供华为芯片,那时华为的麒麟芯片几乎陷入“断代”危机,不少人都觉得中国造不出先进芯片。 但到2025年9月,华为直接在发布会上亮出了麒麟9020芯片,宣布全链路国产化,性能还提升了36%。 这背后是中芯国际的技术突破,用特殊工艺把7纳米芯片的良率从2023年的50%提到了95%,逼近国际5纳米水平,而且从光刻胶到EDA设计工具,13000个零部件几乎全换成了国产的,国产化率冲到92%。 美国本来想通过禁售芯片把中国科技企业卡死,没想到反而逼出了中国的全产业链突破。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对美出口不但没降,反而增长32.8%,就是因为国产替代做起来了。 以前中国可能会求美国放宽技术限制,现在却用自己的技术突破回应,这种从“求放过”到“自己造”的转变,正是政策结构性变化的核心。 在谈判桌上,中国的态度也硬气了不少。2025年3月美国参议员戴恩斯来华谈关税,却先拿芬太尼说事,声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谈关税。 可实际上中国早在2019年就整类列管了芬太尼类物质,2025年还发了管制白皮书,该做的都做了,美国就是拿这个当借口想掌握谈判主动权。 放在以前,中国可能会尽量配合协商,但这次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戳破了美国的幌子。这不是拒绝对话,而是不再接受无理条件。 要知道美国加关税自己也不好受,企业成本上涨,农民失去中国市场,早就撑不住了,是他们主动求着谈,却还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中国自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妥协。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国际朋友圈的拓展上。中国不再把重心放在和美国修复关系上,而是大力推进和其他国家的合作。 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7858.24亿美元,虽然增长不多,但稳住了基本盘,而且中欧经济总量占全球1/3,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达33%。 对东盟的贸易增长更猛,已经超过了对美贸易总额,成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还加入了RCEP,和15个亚太国家搞自由贸易,还在谈加入CPTPP,把朋友圈越做越大。 这样一来,就算和美国的矛盾一时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照样能通过其他渠道发展,这就是政策转向带来的底气。 国防预算的稳定增长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是1.78万亿人民币,增长7.2%,这已经是连续十年个位数增长了,而且占GDP比重不到1.5%,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这笔钱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为了自保。 美国一边搞技术封锁,一边在亚太加强军事部署,全球国防开支2024年都涨到2.43万亿美元了,中国要是不加强国防,怎么保护自己的发展成果?就像家里有钱了,得装个好门锁,不是想跟人打架,而是防止别人上门抢东西。 说到底,《联合早报》说的“结构性变化”,本质上是中国从被动应对美国打压,变成了主动维护自身利益。以前总想着“忍一忍换和平”,现在明白和平不是求来的,得自己有实力守住。 贸易上多元化、科技上自主化、外交上广结友,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在和美国的矛盾中站稳脚跟,不是放弃和平解决,而是用更务实的方式为和平谈判争取筹码。毕竟美国只认实力,等中国把自己的日子过扎实了,才有真正平等对话的可能。
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
罗普娱记
2025-09-25 11:27:58
0
阅读:4226
存在
不干弹丸小国事呀?!! !
linxw1268
其实我不看好国外建厂规避关税,国外建厂对企业不错,对美国也不错,企业赚钱美国照样享受低价商品。但是中国税收变成泰国印尼的了,国内老百姓的工作机会变成印尼越南的。
用户10xxx85
工厂全迁出去老百姓就该喝风了
KK
就业就业还是就业!
向日葵
不是不想,是对方不同意,被逼的,那就休怪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