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压压的敌

南风意史册 2025-09-24 14:49:03

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压压的敌机,足有六七十架! 这一刻,他驾驶的米格-15正孤悬在朝鲜清川江上空。下方是美国远东空军的多机种混合编队,包括B-29轰炸机以及担任护航的F-84、F-86战斗机。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刘玉堤做出的抉择令人震惊:他猛推操纵杆,单机俯冲,径直扎向了庞大的机群。   这种敢打敢拼的战斗风格,与刘玉堤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1941年,15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最初在120师担任通信员。正是这段艰苦的战争岁月,塑造了他果敢坚毅的性格。   解放战争期间,他被选拔进入东北老航校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   航校条件极其简陋,训练用的是一些缴获的破旧飞机,甚至用自行车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   但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环境,锤炼了刘玉堤这一代飞行员顽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空军的重任,每一滴燃油都要发挥最大价值。   他选择俯冲攻击,这个看似自杀的举动,背后是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独特的战术智慧。   当时,志愿军空军刚组建不久,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长不足100小时,而对手多是参加过二战、经验丰富的美军飞行员。硬拼技术无疑是以卵击石。   因此,志愿军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原则,尤其强调利用米格-15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进行高速突袭,一击即走。   刘玉堤的俯冲,正是这一战术的极致体现。他利用高度优势,将战机化为一把“空中刺刀”,以接近音速的速度从敌机编队的后上方刺入。   美军飞行员习惯于同高度或低高度的威胁,对来自上方近乎垂直的攻击缺乏有效预警和应对预案。据战后解密的美军报告记载,当时编队通讯中出现短暂混乱,护航战斗机未能立即反应过来。   刘玉堤的第一目标选择了庞大的B-29轰炸机。他的一次短促点射,命中了一架B-29的右发动机。轰炸机冒烟脱离编队。   他没有恋战,利用俯冲带来的高速,迅速脱离,然后凭借米格-15出色的爬升性能,再次抢占高度优势。整个攻击过程如鹰隼捕食,干净利落。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攻击之后。失去高度和速度的他,瞬间成为周围数十架敌战斗机的围猎目标。F-86“佩刀”战斗机从侧后方包抄过来。   刘玉堤的应对策略是不断进行剧烈的不规则机动,并利用云层和山区地形作为掩护。这种被后来称为“空中游击战”的飞行动作,极大地增加了敌机的瞄准难度。   这场遭遇战的结果颇具意义,刘玉堤单机安全返航。而他所代表的志愿军空军,正是在这种极度不对称的作战环境中,一步步锤炼出独特的战斗力。   我们现如今虽无法在体系和技术上与美军全面抗衡,但可以专注于打造“空中刺客”式的精准打击能力。   这次战斗也被记录在美军档案中,成为研究朝鲜空战的一个典型案例。   美军事后分析认为,志愿军飞行员这种“打了就跑”、极度依赖垂直机动的战术,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的技术和战场环境下极为有效,迫使美军改变了大型轰炸机编队的行动模式。   从通信员到飞行员,从地面作战到空中格斗,刘玉堤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人民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   他们这一代人用勇气和智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新中国空军蹚出了一条成长之路。 信息来源: 央视网|《英雄功臣:刘玉堤》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288

猜你喜欢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