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解体30多年了,俄罗斯的外交部大楼仍挂着苏联国徽?这座外交部大楼可不简单,它是1953年建成的,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苏联工程师直接把国徽浇筑进了 24 层楼高的承重墙体,时间一晃过去几十年,楼顶那个硕大的标志始终没被换下,也没有被掩盖在新符号之下,莫斯科早已车水马龙,走进市中心依然能看见它立在风里,像什么都没变过一样,甚至很多路过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没人觉得那是个格格不入的东西,偶尔有外地游客仰头拍照,倒像是在看一处和别的现代高楼完全不同的景观,时间在这块地方仿佛慢下来,外墙上那些苏式浮雕依然清晰可见。 有时候会让人想起苏联最辉煌的年代,那些铁皮火车头在冰天雪地里奔跑,红场上的阅兵队伍步伐整齐又响亮,新闻纪录片里出现的就是同样的国徽,有老年人会指着大楼顶端给孙辈讲过去的故事,提到二战结束后莫斯科的烟火,提到工人、工程师昼夜赶工建造新首都地标的画面,年轻一代未必关心这些记忆,但长辈们仍然觉得那是属于自己的一个符号,只要它在,过去那些年没有白费。 其实国徽一直没有拆除,不只是因为感情使然,现实层面还有文物保护法规明确规定不能擅自更改,俄罗斯2014年就有官方文件把这幢建筑列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和克里姆林宫的建筑一样,属于必须原貌保留的对象,哪怕社会上有人讨论是不是要换成双头鹰,也没人真正敢动手,建筑师们也公开讲过,拆掉那块巨大的徽章几乎等于破坏结构本身,技术上风险极大,谁都不愿为此背锅,历史留下的印记,就这样自然地和今天并存。 俄罗斯社会对待苏联符号的态度其实很微妙,街头不少列宁雕像确实被搬走了,但有些地方反而每年在国庆日特意拉起横幅,摆出老国徽和老口号,甚至会有人唱《喀秋莎》,和几十年前一模一样,普京在不同场合谈及苏联历史时,话说得很圆滑,既承认其成就,也不会回避教训,说到底,是不愿让整个过去一笔勾销,这也是俄罗斯特有的一种心理习惯:既然很多现代成就确实继承自苏联时期,包括军事、航天、教育、文化在内,那何必故意把历史一刀两断。 现在你要是在外交部大楼前多站一会儿,能听到有人感慨苏联留下的影响无法彻底消散,也有人觉得时间会慢慢冲淡一切,外来游客拍照发朋友圈,有本地市民则默默经过,只在心里悄悄记上一笔,或许就是这样复杂的情感,让俄罗斯人没法也不愿轻易动那个国徽,如果你对类似的建筑细节或者历史遗存有兴趣,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塔斯社、俄新社、《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法》官方公告、BBC俄语频道公开报道。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退役上校安德烈·别兹鲁科夫称:“如果我们现在不清算乌克兰,未
【1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