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觉醒来,广州好多患者的“定心丸”碎了!那个总把“能保守就别开刀”挂在嘴边的王海彬教授,竟然因为医患纠纷被袭击,现在还在重症监护室里抢救。 我妈刷到新闻时,眼泪“唰”就掉在手机屏上,她去年股骨头坏死到二期,走两步就疼得直冒汗,去挂王教授的号,人家没开住院单,反而蹲下来指着片子上的阴影说:“阿姨,你这情况能保,先吃我开的中药,再练勾脚动作,要是三个月没好转,我再给你安排手术。”结果才两个月,我妈就能自己下楼取快递了,逢人就说“王教授是把患者的疼放在心尖上的人”。 王教授的“保守理念”是有科学根据的。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从医32年,做过2000多台关节置换术,但更骄傲的是“保下来”的关节:有个28岁的小伙子运动伤了髋关节,别的医生说要换假体,他坚持用冲击波治疗+康复训练,半年后小伙子能跑半马;还有个70岁的老奶奶,怕开刀怕得发抖,他每天下班去病房陪她聊10分钟,最后用微创术解决了问题,老奶奶出院时拉着他的手说“你比我儿子还贴心”。 可就是这么个把“少遭罪”刻进骨子里的医生,居然被伤害了。网友们的评论看了让人鼻子发酸:“我爸的膝关节是王教授保的,现在能帮我看孩子了”“王教授的号要排两周,可他每次都看到中午12点,连水都顾不上喝”“这么好的医生被伤,以后谁还敢当医生?” 其实王教授的“不一样”早就在患者里传开了,别的医生可能劝你“早开刀早好”,他偏要“多等一等”;别的医生开贵药怕麻烦,他会把进口药换成国产的,说“效果一样,能省几百块”。去年中国医院协会的数据显示,每1000名医生每年要遭遇1.4次暴力事件,可王教授从没怕过,他说“只要能让患者少挨一刀,我多费点劲算什么”。 现在网友都在说“医学报考冷不是没理由”,可我更怕的是,如果连王教授这样的好医生都护不住,以后咱们生病找谁?找那些只看检查单的医生?找那些劝你“开刀最快”的医生? 我妈昨天坐在沙发上,反复刷王教授的微博,最后一条还是上周发的:“今天又保了一个髋关节,阿姨笑的时候,我比她还开心。”多讽刺啊,那个总想着让别人“开心”的人,现在躺在病床上,连笑都没力气。 网友说:“王教授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愿用十年寿命换他平安”“好医生不该被伤害,这是底线”“医患矛盾不是医生的错,是沟通的错、制度的错”。王教授不是医生两个字,是无数患者的希望:是我妈能下楼的底气,是小伙子能跑马拉松的快乐,是老奶奶能抱孙子的幸福。 可现在希望被伤了,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哭。比如看病时多一点耐心,别上来就喊“你会不会看病”;比如遇到问题先找医患办,别用拳头解决;比如呼吁更严的法律,让伤害医生的人付出代价。毕竟,护好医生,就是护好咱们自己的“看病安全感”。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好医生”?比如那个为你改药单的医生,那个陪你聊天的医生,那个让你“少遭罪”的医生?他们是咱们的“医靠”,可谁来做他们的“依靠”? 这事你怎么看?咱们到底该咋把“保护医生”从口号变成真事儿?
真的是一觉醒来,广州好多患者的“定心丸”碎了!那个总把“能保守就别开刀”挂在嘴边
阳光其乐
2025-09-24 10:27:04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