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朱元璋赐以腰斩,朱元璋亲到现场。刑场上,高启声嘶力竭道:“我一生自比天上仙官,死有何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临死前,更是手沾鲜血,在地上连写3个“惨”字。 围观的百姓大气都不敢喘,城楼下的士兵握着长矛的手绷得发白。谁都知道,高启不是寻常文人——他打小就显露出过人天赋,十几岁写的诗就传遍了江南,跟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后来更是被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当年朱元璋刚打下天下,还特意请他去修《元史》,待他也算客气,怎么就突然落到了腰斩的下场? 这事得从三年前说起。当时苏州知府魏观要重修府衙,府衙的旧址是当年张士诚的宫殿——张士诚是朱元璋当年打天下时的劲敌,朱元璋对这地方本就犯忌讳。魏观请高启写篇《上梁文》,高启没多想,挥笔就写了“龙蟠虎踞”四个字。就是这四个字,成了杀身之祸的导火索。 朱元璋看到文章后,当场拍了桌子:“他这是把张士诚的旧宫当龙兴之地,是想替张士诚招魂吗?”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高启就是个纯粹的文人,写文章讲究辞藻,哪有那么多心思?可那时候的朱元璋,刚坐稳江山,最怕的就是有人不服,尤其忌惮江南的文人——这些人早年多跟过张士诚,朱元璋总觉得他们心里没真正服自己。 高启也不是没察觉朱元璋的心思。之前朱元璋想让他当户部侍郎,掌管全国的财政,这可是个大官,可高启却婉拒了。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自己性子直,又爱写东西,万一哪句话触了龙鳞,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只想回江南,安安静静写诗,可朱元璋没答应,也没放他走,把他留在京城,明着是让他编书,实则是盯着他。 刑场上的风刮得紧,高启的血染红了身前的土地。朱元璋站在高台上,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身边的太监连大气都不敢出。有人偷偷抬眼瞅了瞅朱元璋,只看见他眼底的冷意——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对文人下狠手了,之前因为文字狱被杀的文人不在少数,可像高启这样,被赐腰斩还亲自来监斩的,还是头一回。 高启倒下后,现场静得能听见风吹过旗帜的声音。有几个跟高启相熟的文人,躲在人群后面偷偷抹眼泪,却不敢哭出声。他们知道,今天这事是个警告,往后写文章说话,都得更小心,可心里又替高启委屈——他一辈子没做过坏事,就因为几个字,落得如此下场,怎能不“惨”? 没过多久,高启被杀的消息就传遍了江南。很多读书人把他的诗稿藏了起来,怕被官府查抄。可越这样,高启的诗传得越广。有人抄录他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读着“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再想到他的结局,忍不住叹气;也有人读他的《牧牛词》,想起他想归隐田园却不能的遗憾,心里更是不是滋味。 朱元璋或许以为,杀了高启,能震慑住那些不服管的文人,可他没料到,几百年后,人们记得的,不是他的狠辣,而是高启的才华和骨气。后来修《明史》,史官特意为高启立传,写他“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后世的文人更是把他的诗当成明代文学的标杆,连清代的纪晓岚都忍不住称赞他的诗“清新超拔,无凡俗之语”。 高启当年在刑场上说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终究是应验了。他的生命停在了39岁,可他的诗文却流传了下来,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每当有人翻开他的诗集,读到那些或豪迈或清丽的句子,都会想起那个在刑场上用鲜血写下三个“惨”字的才子——他或许死得悲壮,可他的精神,却比很多帝王都更长久。 出处:《明史·高启传》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