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耿飚发现紧跟在身后盯梢的特务不见了,很是纳闷。随后,他特意买了礼物去

历史趣闻挖掘机 2025-09-23 22:13:45

1946年,耿飚发现紧跟在身后盯梢的特务不见了,很是纳闷。随后,他特意买了礼物去探望特务,却无意间救了我方一元帅。

1946年,一天,耿飚像往常一样出门办事,习惯性地回头张望,却发现那个总是跟在身后的身影不见了。这个发现让他颇感意外,毕竟那道身影已经在他的生活中存在了很长时间。

国民党对共产党高层人士的监视几乎无处不在。每个共产党干部一出门,身后必定会跟着一个"小尾巴"。

但耿飚却总能在这场你追我赶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带着特务在北平城里转悠,穿过那些错综复杂的胡同,绕过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

特务们往往还没反应过来,人就不见了。

不过,国民党显然也注意到了耿飚的这些"小把戏"。为了加强监视力度,他们特意给耿飚配备了两名特务。这种双重盯梢的安排在当时也算是一种"特殊待遇"了。

但这种安排反而让耿飚找到了应对之道。

耿飚买了三张电影票,主动邀请跟踪他的两名特务一起进影院。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让特务们惊讶不已。耿飚表示他并不憎恨特务,只是觉得大家立场不同罢了。

这种坦诚和友善的态度,让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在观影过程中,耿飚了解到这些特务的生活状况其实很不理想。他们的工资微薄,连看场电影都要精打细算。这些交谈让耿飚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

耿飚13岁那年,他曾到过一座银矿。当地传说这座矿山蕴藏着大量银子,许多人都想去那里发财。但真实的情况却令人心酸。

矿工们衣衫褴褛,在烟雾弥漫的坑道中爬行,背着沉重的矿石,像是行走在人间地狱。这段经历让年幼的耿飚深刻认识到,普通百姓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

正是这段经历,让耿飚对那些跟踪他的特务多了几分理解。虽然他在执行重要任务时仍会设法甩开他们,但在平时却会给予一些照顾。

有时买些吃的,有时帮着解决些小困难。久而久之,这种微妙的关系竟然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谊。

特务们也渐渐对耿飚的为人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彼此立场不同,但耿飚待人的真诚和善意,还是让这些特务在执行任务时多了几分犹豫。

那个消失的特务是因为病倒了。通过其他特务的口中,耿飚得知这位经常跟踪自己的特务已经卧床多日,身患疟疾却无钱医治。

疟疾虽然常见,但对于一个微薄工资的特务来说,买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耿飚听闻此事,立即购买了药品和一些水果,按照打听到的地址去探望。推开那扇破旧的门,屋内的景象让人心酸。特务躺在简陋的床铺上,面容憔悴。

特务看到耿飚提着药品出现在门口时,显得十分惊讶。

特务感叹自己虽然是受雇于国民党,但在生病时却是共产党人送来了救命的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在药物起效后,特务的话匣子渐渐打开了。

或许是出于感激,又或许是良心的触动,这位特务开始向耿飚透露一些重要信息。

他讲述了国民党在军调部安插特务的具体情况,还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情报:国民党不仅派人跟踪,还在一些重要共产党官员的住所安装了窃听设备。

这个消息让耿飚警觉起来。情报工作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上级。上级部门很快做出反应,组织人员对多位领导同志的住所进行了仔细排查。

在叶剑英同志居住的翠明庄,搜查人员发现了国民党安装的窃听器。这个发现证实了特务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也避免了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

随后,共产党方面直接将这个窃听器摆在了国民党面前,让对方哑口无言。

这次意外的发现,让耿飚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李克农同志还特意提到,在大家都对特务头疼不已的时候,耿飚却能把特务变成了信息的来源。这种独特的工作方法,展现了革命工作者的智慧。

0 阅读:1
历史趣闻挖掘机

历史趣闻挖掘机

历史趣闻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