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跑来中国演731的头号“恶魔”石井四郎。 电影《731》选择在9月18日与观众见面,本身就传递了千言万语,但比档期更震撼的,是导演赵林山一个长达11年的执念。 片中所有日本角色,必须由日本籍演员出演,这绝非什么制作噱头,而是精心设计的历史对话,它试图用影像,去完成一次跨越艺术、道德与国界的深刻言说。 导演赵林山的目标,是锻造一部“沉甸甸的史证”,在他看来日本民族性中,有一种外人难以模仿的“双面性”。 那种礼仪与秩序之下的疯狂和残忍,只有在那种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演员,才能精准捕捉,这正是他坚持选角的艺术原点,为了追求一种无法被模仿的真实。 这种真实体现在银幕的每一个毛孔里,饰演“恶魔首领”石井四郎的平田康之,并没有交出一个脸谱化的坏蛋。 他挖掘出了一个“恶魔”身上,复杂的人性侧面,而扮演军医太田的涩谷天马,更是主动要求“不加滤镜”,希望镜头能毫无保留地记录下,他在实施活体解剖时,那种冷漠到骨子里的眼神。 观众的反应证明了一切,很多人说当听到地道的日语对白,看到演员们举手投足间的气质时,瞬间就被代入到了那个恐怖的场景。 这让他们明白,真正的邪恶并非“青面獠牙”,而是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中,与此形成呼应的是中国演员。 他们承载着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表演中的痛苦与挣扎,源自对先辈苦难的血脉回响,共同构筑了影片坚实的情感根基。 《731》电影里选角策略的意义,也早就超越了电影艺术本身,它更像一种强有力的道德行动,当加害者的后代,以演员的身份直面并演绎,先辈犯下的滔天罪行时。 这种“自我揭露”的冲击力,远比任何外部的批判和控诉都来得猛烈,这群日本演员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有着20年饰演日军经验的平田康之,认为参演是在“做正确的事”,因为“历史不应被遗忘”。 另一位演员也感慨,能成为“讲述历史的一方”是有意义的,整个表演过程对他们而言,就像一次对良心的反复叩问。 在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篡改历史的当下,这支超过80人的日本演员团队,用自己的面孔和表演,构成了一道坚实的“第三方证言”。 这恰恰是导演“让历史自己说话”的终极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点,剧组在疫情期间克服万难,从日本召集演员参与拍摄,这近乎“天方夜谭”的举动,证明了他们对这一道德维度的极致坚守。 《731》的野心并未止步于国门之内,导演赵林山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让这部电影能“堂堂正正地进入日本市场”。 并最终让“731”的记忆,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记忆,扩展为全世界的共同记忆,这个选角策略,正是通往这个宏大愿景的“桥梁”。 影片通过不同国籍演员的组合,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记忆共同体”,中国演员守住了受害者的历史根基,而日本演员则承载了对加害者历史的反思。 这样一来对731部队反人类暴行的控诉,就从单一的民族诉求,升华为守护人类和平的普世共识,影片的全球化布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9月18日至19日,影片同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地公映,这无疑是将一段民族伤痛,转化为敲响在全世界心头的历史警钟。 从北京首映礼上“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的主题,到影片对吾辈自强的呼唤,一切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唯有直面黑暗,才能拥抱光明。
一个日本人,跑来中国演731的头号“恶魔”石井四郎。 电影《731》选择在9月
云海澄碧翠
2025-09-23 17:51: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