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活了!”山东一妈妈晚上关灯睡觉,不料,13岁儿子却突然闯入,一个劲地喊“妈

绾玉说 2025-09-23 09:22:31

“笑不活了!”山东一妈妈晚上关灯睡觉,不料,13岁儿子却突然闯入,一个劲地喊“妈...妈...”妈妈就是不回应,结果儿子就一直叫,妈妈吐槽,这是每晚睡觉必走的流程,必须要她应一声,儿子才会消停,网友: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 在山东,一位母亲的手机镜头捕捉到了一段再平常不过的家庭日常。每晚,当她熄灯躺下,一场心照不宣的“仪式”便准时上演。她十三岁的儿子会悄然步入房间,而后一遍又一遍,轻声呼唤:“妈”。 这声呼唤,一开始总是轻轻的,带着试探的意味。母亲,也就是视频里的王女士,有时会坏心眼地装睡,想看看儿子接下来会怎么办。她坦承,此过程着实令她百感交集,好气又好笑的复杂情绪在心底交织翻涌,那滋味,恰似打翻了五味瓶,难以言表。 得不到回应的儿子并不会放弃。他会慢慢走近,声音也随之提高。那种试探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急切,甚至还夹杂着一丝丝委屈。这绝非寻常的寒暄问候,而是蕴含深意、清晰无误的信号,如暗夜中的灯塔之光,直白地传递着某种信息,不容人忽视。 只有当母亲终于忍不住,出声应答后,这场每晚的“睡前任务”才算完成。儿子会心满意足地离开,而母亲则留下来思考这个奇特的习惯。这看似是孩子单方面的需求,实则是一场双方参与的、关于安全感的无声谈判。 此种行为,实则为青少年于成长之途的正常展现。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他们会以这样的方式探索世界、塑造自我,是成长历程中自然且常见的现象。他们正处在一个渴望独立,却又极度依赖家庭的摇摆阶段。心理学上,不同年龄的孩子确认安全感的方式完全不同。三到六岁的幼儿可能会紧紧抱着一个玩偶,七到十岁的儿童或许需要一盏小夜灯的陪伴。 而到了十一到十四岁,他们不再需要实体物品,转而寻求一种更核心的确认——父母就在那里。所以,那一声声“妈”,就是在校准自己的“安全坐标”,确保在第二天独自面对世界之前,自己的大本营依然稳固。母亲的回应,就是一份盖了章的“安全认证”,这份踏实感,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财富。 王女士的视频之所以能迅速走红,是因为它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无数家庭看到了自家的影子。评论区里炸开了锅,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家孩子简直是“全国统一”的复刻版。有人开玩笑说:“他们是不是建了个群,统一培训过这个流程?”还有人感慨:“天啊,我一直以为这是我们家的独门遗传!” 这种共鸣里,夹杂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被孩子“拿捏”住的无奈,有人补充说,如果一直不理,孩子甚至会凑到你耳边或脸前大声喊。然而,在另一维度上,这实则是对这份依赖抱持着深切珍视。这份珍视,犹如藏于心底的瑰宝,虽静默无声,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王女士自己也想过,再过几年,当儿子离家求学或工作,这间屋子变得寂静无声时,自己恐怕会无比怀念这个烦人又可爱的“小闹钟”。 所以,当下的每一声呼唤,在未来的回忆里,都将被时光滤镜美化。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小折腾”,最终都会沉淀为最温暖的记忆。那一刻,父母简单的一声回应,就是一份能让孩子安心入睡的礼物。那一声声“妈”,宛如灵动音符。于孩子成长之途,它是镌刻在父母心间的美妙旋律,恰似最动听的“心跳声”,轻叩着亲情的柔软角落。

0 阅读:374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