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我节俭了一辈子,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不要任何陪葬,宫里不用的锅碗瓢盆,放一点就行了。” 那会儿大臣们听了都急了,跪在龙床前劝。有人说“陛下是天子,葬礼得有天子的规制,哪能只用些旧锅碗瓢盆?传出去会让邻邦笑话”,还有人抹着眼泪说“臣等愿意捐出俸禄,给陛下置办像样的陪葬,绝不能委屈了您”。刘恒喘着气,摆了摆手,声音虽然弱,却透着不容商量的劲儿:“你们没懂我的意思。我当这个皇帝,不是为了死后有排场,是为了让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 他这话不是随口说的,活着的时候就一直这么做。刚登基那年,有人提议在宫里建个露台,工匠算了算,说要花百金。刘恒当时就皱了眉:“百金够十户中等人家过一年了,我住着先帝留下的宫殿都嫌浪费,建露台干啥?”最后这事就搁下了,直到他去世,宫里也没添过啥新楼台。 平时穿的衣服,也都是粗丝织的,不像以前的皇帝,非绫罗绸缎不穿。后宫的妃子们也跟着受“委屈”,刘恒不让她们穿拖地的长裙——不是小气,是觉得裙摆太长费布料,能省一点是一点。有回御膳房想给御膳加几道新菜,他知道了,直接跟管事的说:“日常的饭菜够吃就行,别搞那些花样,省下的粮食还能给边境的士兵多添点口粮。” 这会儿躺在龙床上,刘恒看着床边的太子刘启,又叮嘱了几句:“我走了以后,不许征调百姓来修陵墓,也别用金银铜锡做陪葬品。坟地就选在灞陵的山里头,顺着山势挖,别大兴土木,免得折腾百姓。”太子含着泪点头,他知道父亲这一辈子,心里装的全是百姓。 那会儿汉朝刚建立没多少年,之前连年打仗,百姓家里都穷得叮当响。刘恒刚登基时,有的地方还在饿肚子,路边常有逃荒的人。他看着心里难受,就下旨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后来干脆好几年不收田租。遇到灾年,还把宫里的存粮拿出来赈灾,自己带头吃粗粮,让大臣们也跟着节俭。 有大臣曾经劝他:“陛下太过节俭,反而显得朝廷寒酸。”刘恒听了笑了笑:“朝廷的体面,不是靠皇帝穿得多好、住得多华丽,是靠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日子过好了,朝廷自然有体面。”这话传到民间,百姓都念叨着“遇到了好皇帝”,有的地方甚至偷偷给刘恒立了生祠,就盼着他能长长久久在位。 出殡那天,送葬的队伍没搞大排场。灵柩用的是普通的梓木,后面跟着的车驾里,装的真就是宫里用旧的陶碗、铜勺,还有几匹褪了色的丝绸。百姓们自发站在路边,有的手里拿着香,有的偷偷抹眼泪,还有老人拉着孩子说:“记住这位皇帝爷爷,他这辈子没让咱们多受一点苦。” 后来太子刘启登基,就是汉景帝。他一直记着父亲的叮嘱,接着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徭役、重视农桑。没过多少年,汉朝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钱库里的铜钱多到串钱的绳子都烂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大臣们再想起刘恒临终的嘱托,才明白他不是“抠门”,是把百姓的日子看得比自己的身后名、比皇家的排场重要得多。 直到现在,提起古代的贤君,人们还会想起汉文帝刘恒。他没建过宏伟的宫殿,没留下华丽的陪葬,却用一辈子的节俭和仁心,给百姓留下了安稳的日子,也给后世的君主立下了榜样——真正的帝王之尊,从不是靠排场撑起来的,是靠心里装着百姓,靠让天下人过上好日子。 据《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整理
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
历史趣闻社
2025-09-23 00:09: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