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格勒遭遇“去政治化”,普京:叫什么名字由当地居民来决定】
飞机轰鸣、城市路牌、博物馆的石碑——有些名字不是标签,而是脉络。伏尔加格勒要不要恢复旧称“伏尔加格勒”,从一个地名的技术问题,迅速变成了连接记忆、权力与现实政治的复杂试验场。普京在9月18日会见议会党团领导人时给出的处理方式耐人寻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由当地居民来决定”。一句“由当地居民决定”,究竟在避风,还是在放手?
把时间线理清:7月5日,俄共领导人根纳季·久加诺夫提出让伏尔加格勒恢复“伏尔加格勒”旧名,并称正起草方案;4月29日,普京已签署法令,将伏尔加格勒机场命名为“伏尔加格勒机场”;随后他又表示,更改城市名称具有内在逻辑。9月18日,普京强调,关于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应被考量,并力求实现其去政治化”,并称应铭记斯大林对胜利的贡献,但同时国家不可忘记那个时代的悲剧。
梳理这些事实,只看表面像是历史议题的“回炉重审”,深看则有三重味道。第一道味道是历史记忆的拉锯。伏尔加格勒,这个名字带着二战转折的荣耀与血腥并存的记忆——那场保家卫国的惨烈胜利,把城市变成了英雄史诗的坐标;与此同时,斯大林的统治伴随清洗、流放和恐怖,这些阴影无法被轻易擦拭。把这两个极端并列在同一地名里,本身就是对公众记忆的一次考验。
第二道味道是政治权衡的意味。普京既肯定斯大林在战争中的作用,又主张讨论应“去政治化”。这看似温和,实则是一种技巧:既不彻底恢复斯大林个人的光环,也不完全否认其历史地位。把决定权交给“当地居民”,是给议题套上一层民主外衣——好像把责任下放了,实为在中央层面回避直接介入,既能缓解来自不同政治光谱的压力,又能观察社会反应作为政治试金石。
第三道味道与当下的大背景紧密关联。俄罗斯在纪念伟大卫国战争与强化民族主义叙事上历来谨慎而积极。将斯大林形象与战争胜利相连,有助于筑牢国家凝聚力、强化抵御外来威胁的历史正当性。而在动员话语需要增气力、对外冲突持续存在的语境下,某种程度上的“英雄记忆”具有即时的政治动能。普京既要保存这股动能,又不能令国内外反斯大林的声音集中爆发,因此提出“去政治化”的表述,实则是一种对内对外的平衡术。
把问题交给当地民意,表面上尊重基层选择。然而,这里有陷阱。地方民意并非天然中立:媒体导向、教育记忆、政党动员、经济补贴、纪念活动,都能在短时间内塑造舆论风向。历史记忆的形成并非仅靠一场投票,更多时候是由长期的叙事工程、教育与公共仪式所建构。而将这样一个复杂命题压缩成“由当地人决定”,更可能是中央在运用民意作为合法化工具的同时,规避直接承担后果。
国际视角也耐人寻味。城市更名本属内政,但斯大林这一名字在国际历史记忆里有不同符号。一些国家把斯大林列为压迫象征,另一些则强调抵抗纳粹的贡献。普京的措辞意在放下意识形态包袱,把焦点拉向“纪念战争与缅怀牺牲”,从而降低国际批评的锋芒。将机场命名为“伏尔加格勒机场”,又在象征上为恢复城市名作了暖场——这是先从“符号着陆”开始,逐步试探公众反应的路径。
再看国内政治力量的博弈。俄共等保守力量推动改名,反映出某股怀旧主义与强势国家叙事的诉求;普京的态度则体现出更精细的政治计算:既不给彻底回归过去单一路径,也不直接否定怀旧者的要求。让地方决定,既能在需要时转换为民族主义话语的资源,也能在反响不利时随时撤回,中央政策的灵活性在其中可见端倪。
最后,谈一点更日常的东西:名字的力量。城市名不是简单的符号,它影响旅游、地缘认同、地方品牌,甚至影响史家的书写。把“伏尔加格勒”重新摆上地图,会拉动纪念地的重新阐释,也会把历史话题带回课堂与家庭饭桌,让新一轮的记忆争论在民间展开。这本身既是一种历史的再参与,也是一种社会的再分裂。
普京把决定权交给“当地居民”,这既不是彻底的放手,也不是一剂万能的缓兵之计。它更像一次政治上的试探,一次对记忆管理策略的微调。在未来的日子里,伏尔加格勒的路牌会如何改写,取决于历史书写的速度、地方政治的博弈,以及民众对记忆与现实之间那条细线的感受。
地名可以被改,也会改变看待历史的眼光。让民意来裁决,未必能平息争议,但一定会把沉默的记忆搬上台面,让它们被讨论、被质疑,也被重新定义。城市的名字最终会落在路牌上,而落在多少人心里,则是另一场更漫长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