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位着特制皮鞋、佩戴54四手枪、穿四个兜的军官正在其专飞机傍执行警卫巡逻任务。 说起这个军官,叫周建恒,那时候他是38军仪仗队的营长。38军这支部队,早年就在朝鲜战场上闯出名堂,士兵们从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杀出来,立下无数功劳,部队里到处是老兵的痕迹。周建恒自己也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入伍后先是擦枪管、分干粮那种苦活儿干起,后来带队突击阵地,双手沾满泥土和硝烟。回国安置下来,他转入仪仗队,负责日常操练,队员们每天从早站到晚,调整枪姿和步子,他总是在边上巡视,纠正每个小毛病。部队要求高,身高得过1.8米,眼神得稳,他管着150来号人,档案里记着他多次受表彰。到了70年代初,周总理点名找38军,任务就落他肩上,接待尼克松这事儿,责任大得压人。 中美关系那会儿正卡在冰点上,苏联边境闹得凶,美国那边尼克松想拉拢中国当棋子。周总理琢磨着,不能铺红毯也不能喊口号,得用仪仗队顶上,显示出中国军队的底气。周建恒接令后,没多废话,直接扩队,从150人拉到371人,大多抽自38军朝鲜老兵。这些人上过战场,身上那股劲儿不是摆样子能比的。扩队后,队列长了上百米,口令传过去容易散,周建恒琢磨出法子,空军听到就动,海军等一秒,陆军拖两秒,这样整队才齐刷刷。队员们换上71式军服,背56式步枪,海军拿信号旗,空军扛冲锋枪,他还抓表情训练,让大家脸上不卑不亢,庄重有威风。周总理叮嘱过,以礼待人但得理直气壮,周建恒记牢了,三个月夜训,白天练,硬是把队伍磨出来。 尼克松访华这趟,筹备从头紧锣密鼓。美国那边,尼克松在家练筷子两个月,怕出洋相。中国这边,周建恒的仪仗队成了焦点。2月21日早上6点,队伍集结,最后热身操练完,直奔机场。空军一号落地11点半,尼克松扶栏杆下梯,周总理上前握手,那一握足足一分多钟,全球直播都炸锅了。周建恒那会儿正执行巡逻,绕着专机左侧走,皮鞋底厚实不滑,右手随时警戒,左手偶尔碰枪套检查。巡逻圈从机头到尾翼,他弯身看阴影处,手指敲金属确认稳当,四个兜的制服拉得笔挺。巡逻完归位,队列两旁拉开,尼克松跟周总理检阅,走过时士兵们缓缓转头,眼神刚毅,队列长得像条铁线。尼克松走空军段落时,脚步缓了,竖大拇指赞,海军旗帜部分他又停步看,这支队给他留下的印象,够他念叨一辈子。 仪仗队的特别,就在那些老兵身上。38军朝鲜时,美军节节败退,尼克松当副总统那会儿,正愁怎么从泥潭拔腿。这些士兵眼神里带劲儿,不是新兵蛋子能练出的。周建恒管队严,训练时抓细节,枪托抵肩的角度,步子落地的节奏,全得统一。扩到371人后,问题多,口令延迟法子管用,表情统一也成了标配,大家脸上那股沉稳,尼克松后来写回忆录,说走过去像被催眠,几十米路觉得长得像半个世纪。他直夸中国军队令人起敬,这话从他嘴里出来,分量不轻。巡逻任务里,周建恒的步子节奏感强,每步间隔厘米级,专机旁转圈,确保安全无虞,那双特制皮鞋就是为这设计的,防滑耐磨。 访华头天检阅完,周总理摆晚宴,尼克松试筷子夹菜,还尝了茅台,酒度高得他直呼能当燃料。第二天,他见毛泽东,谈国际形势,基辛格记笔记。行程里,故宫转一圈,长城爬台阶,尼克松边走边看砖雕。2月28日到上海,签联合公报,定下台湾一个中国原则,还谈经济文化合作。公报一出,中美关系松绑,这趟访问成外交里程碑。尼克松回国后,回忆录里大段写仪仗队,士兵1.9米高,军服整齐,眼神冷静,他说这是见过最好的。周建恒的巡逻和队伍,成了那段历史的注脚。 周建恒任务完,继续当营长,带队练操,机场列队风吹旗时,他上前固定。部队里,他是骨干,档案记着他的功。退役后,定北京,偶尔和老战友聊那年机场的事,手势比划巡逻路。享年70多,部队追授荣誉,文件翻开时,灯光照着他的记录。尼克松那趟,巡逻军官的步子稳,背后是38军的底子,中美从这儿起步,合作建在平等上。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