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吴德身体快不行了,在他最后的那段时间,女儿一直照顾着他,当他觉得自己

玉尘飞啊 2025-09-21 14:37:46

1995年,吴德身体快不行了,在他最后的那段时间,女儿一直照顾着他,当他觉得自己要走的时候,他对着女儿说了一句话,而这个遗言深深震撼了女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初冬的北京,82岁的吴德躺在病床上,用尽最后力气握住笔,在纸上颤巍巍写下三行字:“遗体捐医学研究;住房交还国家;所有稿费捐西北女童助学。” 他把纸片交给女儿吴铁梅,气息微弱却字字清晰:“请按此执行,不要铺张。”这句临终嘱托让女儿瞬间泪如雨下,这位曾执掌首都的副国级干部,连身后事都在想着不给国家添麻烦。 吴铁梅看着父亲消瘦的面容,心里明白这不仅是遗言,更是父亲一生坚守的最终诠释。 她想起父亲晚年生活简朴,住在东交民巷17号那间50平米的旧公寓里,每天读书练字,穿着缝补过的旧中山装。即便生病需要治疗时,他也拒绝享受副国级干部医疗待遇,坚持接受普通治疗。 吴德的一生就像一部中国革命的缩影,1913年他生于河北丰润一个贫寒农家,7岁丧母,尝尽人间疾苦。 20岁加入共产党后,他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组织开滦煤矿大罢工和唐山总同盟罢工,甚至因抗日活动被日军刺刀留下终身疤痕。 1940年他作为晋察冀代表到延安参加七大,向毛主席汇报冀东工作情况,毛主席听后提笔写下“吴德有德”四字评语。 新中国成立后,吴德先后执掌天津、吉林。在吉林任省委第一书记时,他顶着零下三十度严寒跑遍工厂农村,长春一汽的车间里总能看到他沾着机油的皮鞋。 1966年被紧急调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后,他面对造反派冲击市委大院,直接搬行军床堵在办公楼台阶上,七天七夜的坚守护住了首都基本秩序。后来主动辞去所有职务,成为最早退出领导岗位的老革命家之一。 退休后的吴德过着近乎“归隐”的生活。他每天练毛笔字,特别喜欢临摹瘦金体的诗词,还在小院里种花浇水。 但他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当看到电视里报道贪污案件,他会气愤地要求关掉电视,有时甚至直奔中纪委提意见。 最让人动容的是吴德的清贫,1992年他确诊血液病时,女儿翻遍存折只有八千元存款。 按规定他可申请副国级医疗待遇,老人却摆手说:“国家外汇储备才两百亿,省点是点。”最后还是老战友凑钱送他住院。 吴德临终前最牵挂的是西北地区的女童教育,护士后来发现,他枕头下压着张西北希望小学的照片,边角已摩挲发白。 他捐出全部稿费资助西北女童读书,而银行职员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副国级干部的稿费账户余额,刚够资助三十个女童读完小学。 1995年11月29日,吴德安静离世。八宝山葬礼上覆盖党旗的灵柩两侧,卫戍区战士持枪肃立。仪式规格特殊:高于部长,低于副国级—就像他的一生,高位上甘守清贫,归隐后心系苍生。 如今在北京东交民巷17号院,吴德住了13年的小屋已成廉政教育基地。玻璃柜里陈列着他临终前写的瘦金体字帖,笔锋刚劲地抄录着:“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 当人们凝视那间只有木床、旧桌的斗室,才能真正读懂什么是真正的“有德”。权力巅峰时两袖清风,生命终点时彻底奉献,连骨灰都化作医学实验室里的一粒尘埃,继续守护着他深爱的人民。 吴德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依然熠熠生辉。教育部门用他捐出的稿费设立了女童助学项目,科研机构也以他的名字设立医学贡献奖。 他没有留下纪念碑,却留下了制度性公益成果;没有给子女留下物质遗产,却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位普通而伟大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一生言行诠释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为民服务的真谛。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却成为了后人永远的追求和向往。 信息来源: 中国政府网《吴德》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