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希望中国可以接我们回去认祖归宗”,在非洲肯尼亚东部的拉穆群

糖豆秘境 2025-09-21 02:55:54

“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希望中国可以接我们回去认祖归宗”,在非洲肯尼亚东部的拉穆群岛上,有一群黑人声称自己有中国血脉,而这,似乎有源于一个传说。 在肯尼亚拉穆群岛的帕泰岛,上加村市集上,72岁的卡玛拉总坐在草席上编竹筐——她指尖翻飞间,“回字纹”便在竹篾上成型。 这种非洲部落罕见的纹样,和中国南方传统竹编如出一辙。 “祖宗传的手艺,说从东方带来,编时要想团圆。” 可“东方”在哪,卡玛拉始终不知。 直到2006年,21岁的阿莎拿着破旧竹编食盒,找到来岛的中国民俗学家,往事才渐清晰。 阿莎的食盒是从奶奶旧木箱里发现的,盒身“双鱼纹”依旧清晰,盒底木板刻着两个模糊汉像水和手。 “村里人生病靠巫医草药,我想知道祖宗是不是中国人,想去中国学医帮大家。” 民俗学家见此,立刻联系使馆组建考察队。 刚进村,考察队就发现更多“中国元素”:村民家的竹编床席是“席纹”,和中国南方农家的一样。 竹制蒸屉能分层蒸食,颠覆非洲“一锅煮”传统。 孩子玩的竹蜻蜓,和中国民间玩具几乎无差。 卡玛拉看着考察队带来的中国竹编样品红了眼:“和祖奶奶教我的一模一样!” 她慢慢回忆:六百年前,一群穿“长布衫”的人乘“海上大房子”来岛,船遇风暴撞礁,二十多人抱竹器上岸。 他们砍竹编筐、挖沟引水,被斯瓦希里人当“破坏神灵之地者”赶去海边竹林。 可暴雨来袭,茅草屋塌了,水手们的竹屋却完好。 后来闹蝗灾,水手们挖“竹米”、教编捕鱼笼,还煮竹水治“热病”,两族关系才破冰。 部落首领带着礼物拜访,水手们拿出竹简书、竹制织布机。 首领邀他们定居、通婚,水手们便教编竹器、种竹子,还教用竹纤维混棉花织布。 为不忘根,水手们定规矩:女儿嫁本村人、死后葬竹林旁朝东北、竹芽季用竹食盒朝东北祭拜,卡玛拉家族至今遵守。 考察队在竹林勘探,2009年挖出带“永乐”二字的竹编篮。 2012年,基瓦尤岛海域打捞出带竹绳痕迹的船板,检测为郑和船队常用的中国福建杉木。 证据落地,阿莎的愿望也实现了。 2008年,她通过“中非教育合作计划”赴华学医,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中文和基础医学,后转成都中医药大学攻中医内科。 七年里,她不仅会用中药治胃病、肺病,还研究出竹制品储药延长保质期的方法。 2015年,阿莎回村开“中肯健康诊所”,用中药、针灸为村民治病——老人胃痛喝几副药就好,孩子咳嗽贴中药贴见效快。 她还辟“竹药园”,种中国竹节参、竹叶柴胡和当地草药,教年轻人认药、炮制。 如今的上加村变了样:中国援建的“中肯友谊学校”里,孩子会用中文背“竹外桃花三两枝”。 竹林旁的竹编文化体验馆成“非遗景点”,游客来学竹编、听故事。 年轻人跟着中国设计师,用竹编做时尚包远销海外。 卡玛拉常坐在竹林里摸竹篾:“祖宗带竹编来,现在我们靠这手艺连中国。” 竹编器物、竹制农具,还有诊所药香,都是这段六百年缘分的见证,让非洲小岛焕发生机。 帕泰岛 “中国竹编” 的故事,是跨文化传承的生动样本。 六百年前水手留下的竹编技艺,未因时空阻隔消亡,反而融入当地生活,成为连接中非的文化纽带,这印证了优秀文化的生命力 —— 它不依赖强制传播,而是靠实用价值与情感共鸣扎根。 更深远的是,它打破了 “文化单向输出” 的刻板认知。 水手与斯瓦希里人的融合、竹编与中医的在地化实践,证明文化交流是双向滋养。 这种基于尊重与共享的联结,为当代国际交往提供了启示:真正的友谊,藏在民间的手艺里、生活的细节中,能跨越六百年,也能走向更长远的未来。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秋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0
糖豆秘境

糖豆秘境

糖豆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