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

青衫栀幽音 2025-09-20 22:52:01

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量供应的天堂里,动物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的,结果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中,一场被命名为“宇宙25”的实验悄然展开,这并非一场关于科技或能源的试验,而是一场关于生存与秩序的深度观察,卡尔霍恩,这位长期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问题:当一群生物被给予理想的生存条件,会通向怎样的未来?   实验的设计近乎完美,一个被精密控制的金属空间,面积约9平方英尺,高度足以容纳多层结构,内部配备了充足的食物与清洁的饮水系统,空气保持恒温恒湿,定期清理排泄物,确保环境卫生,没有天敌,没有病菌,没有外界干扰,在理论上,这一空间最多可以容纳近四千只老鼠,并且不必为任何基本生存资源担忧。   最初只放入了四对健康的挪威小鼠,这些“创始鼠”迅速适应了环境,开始探索、筑巢、交配、生育,前一百天没有太大波澜,鼠群的增长速度相对温和,而接下来的阶段,却见证了一个种群在资源无限的环境中,如何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平均每隔五十多天,数量就翻倍增长,到了第三百一十五天,老鼠数量已经达到六百二十只。   这一天,也成了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尽管空间尚未饱和,但群体内部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强健的雄鼠逐渐圈占了靠近食物和水源的巢穴,形成了小规模的地盘统治,弱势个体被排挤到空间边缘,生活条件恶化,更为严重的是,那些被排挤的老鼠出现了行为异常,有些完全放弃社交,选择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中独自度日;有些变得极端暴力,见到其他个体便攻击;还有一些则变得异常整洁,每天只顾清理自己的毛发,不参与争斗,也不寻找配偶。   此时,鼠群的社会结构开始崩塌,母鼠的变化尤为明显,原本照顾幼崽的本能逐渐消退,不少母鼠在幼崽出生后便将其遗弃,甚至出现了主动攻击后代的现象,随着代际更替,这种行为模式被复制到下一代,新出生的小鼠没有机会学习正常的社交与繁殖行为,整个种群逐渐丧失了延续的能力。   到了第五百六十天,鼠群数量达到峰值——约两千二百只,此后,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却持续上升,一种被称为“美丽鼠”的群体逐渐形成,这些个体通常皮毛光亮、体态匀称,但行为冷漠,对交配失去兴趣,也极少参与任何社会互动,它们既不攻击,也不防御,整日蜷缩在平台角落,沉浸在自我清洁的行为中,看似干净体面,实则与整个社会彻底断联。   从第六百天开始,鼠群进入持续衰退期,即便环境依旧稳定,没有任何资源短缺,种群却再也没有新增的幼崽,最后一只幼鼠出生在第九百二十天,之后再无新生命出现,直至第1588天,实验终结,最后一只老鼠死去,整个空间中仍堆满了未被消耗的食物与清水,然而生命的火种早已熄灭。   卡尔霍恩将这一过程总结为“行为沉沦”,在他看来,老鼠的毁灭并非因为物质匮乏,而是因为社会结构的瓦解,当一个群体在空间上不断密集,个体间的互动关系变得紧张甚至无解,原有的行为模式便会被打破,尤其当个体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时,精神世界开始崩塌,继而引发整个系统的连锁性衰败。   这项实验引发了巨大反响,在当时的人口爆炸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宇宙25”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重新审视城市密度、社会结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城市规划者开始试图将结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居住模式,比如,奥斯卡·纽曼提出“可防卫空间”理论,强调在高密度居住区中,个体仍需保有一定的私密与归属感,才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卡尔霍恩的观察,瑞士和日本的学者通过模拟和实地调查发现,当人口密度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确实会上升,但如果社区规划得当,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与社交设施,个体仍有可能保持正常的行为与状态,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重要观点:生存不仅仅依赖物质资源,更需要精神与社会的支撑。   信息来源:新京报--在衣食无忧的“天堂”里,它们自相残杀,然后全员灭亡

0 阅读:53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