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留下的是五千亿斤粮食,五百万吨棉花,二十多亿美元,六百多吨黄金,还有两万多公里的铁路,一百多万公里的公路,八万多座水库,无数的矿山和油田。 信源:光明日报2021-09-18《“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咱们这代人,谁没经历过物资紧缺的日子?小时候听老辈人念叨,建国初期买布要布票,吃粮要粮票,煤油灯都是稀罕物。 可您知道吗?从1950年到2013年,咱们国家用短短六十多年,硬是把"粮食、棉花、煤油"这三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从"靠进口"变成了"自己扛"。这背后藏着多少故事?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日子过得有多难?咱们工业刚起步,工厂生产的东西只占经济的17%。 种地全看老天爷脸色,一亩地一年打不下100公斤粮食。铁路里程连美国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水利设施大多是明清留下的老古董,一下大雨就涝,天旱了庄稼全枯。 那时候老百姓最犯愁的就是三件事:吃不饱、穿不暖、夜里没灯照。 毛主席早就看出这三样是老百姓的命根子。1950年4月,他在政协会议上说:"粮食、棉花、煤油,这三种东西是几十年来进口的大宗,咱们自己的经济命脉就得攥在自己手里。"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清朝、北洋政府、国民党那会儿,就是因为管不好这三样,老百姓饿肚子、穿破衣,最后才丢了政权。 那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陈云管经济,头一件事就是抓"两白一黑"(大米、棉花、煤炭)。 周总理更操心,开财经会、找地方领导算账,三天两头研究怎么多打粮食、多收棉花。您说这是为啥?因为这三样要是解决不了,老百姓连温饱都保不住,国家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怎么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靠自己。咱们从土改开始,把地分给农民,让种地的老百姓有了盼头。 接着大规模修水库、改农田,河南林县的红旗渠一修就是十年,硬是把山泉水引到田里;安徽的淠史杭灌区能浇1000多万亩地,从此"十年九旱"变成"旱涝保收"。 到1976年,全国能浇水的地从2.4亿亩涨到7亿亩,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抗灾能力翻了两番。 工业上更是拼。大庆油田开发那会儿,几万工人住帐篷、啃窝窝头,在零下三十度的荒原上打油井。 铁人王进喜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硬是把"贫油国"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 后来玉门、胜利、大港油田陆续投产,1973年中国原油不仅能自给,还能出口换设备。 煤炭也跟上,大同、开滦的大煤矿建起来,1976年一年挖了4.83亿吨煤,发电厂、钢铁厂再也不用为燃料发愁。 棉花的事儿也不能忘。那时候老百姓穿衣全靠土布,国家建设也需要大量棉絮。 毛主席号召多种棉花,到1976年棉花年产量从刚建国时的44.4万吨涨到204.9万吨。 后来还建了储备棉仓库,1970到1976年就攒下五百万吨优质棉,织布厂有了原料,市场上的布票慢慢就少了。 最让人感慨的是化纤的引进。1972年,周总理抓住机会从国外引进化纤设备,一开始有些人反对,怕花钱多、技术难。可总理说:"咱们的纺织原料不能总靠棉花,得用工业的办法解决。" 结果这批设备生产的人造纤维,比老化肥肥效高近三倍,稻谷一年能多产好几千万吨。到2013年,咱们国家的化纤产量占全球80%,衣服款式多、质量好,连外国人都来买。 这些变化用了多久?从1949年到2013年,中国人口从5.5亿涨到13.6亿,粮食产量却涨了4.55倍,99%的粮食靠自己,用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21%的人口。 煤油早就不用人造油了,现在夜里满街都是电灯,农村连1600多个县都通了电。 现在咱们日子好过了,可不能忘了这些成果是怎么来的。那时候国外封锁、苏联撤走专家,建铁路靠人拉肩扛,修水库全靠农民义务劳动。 可咱们有股子"靠自己"的劲头,毛主席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家就憋着一口气干。这种精神,到现在也不能丢。 您看现在咱们搞"乡村振兴"、"科技兴农",不就是在延续这种精神?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把能源握在自己手中,把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这不仅是毛主席那辈人的心愿,更是咱们这代人、下代人要接续奋斗的事业。您说是不是?
毛主席留下的是五千亿斤粮食,五百万吨棉花,二十多亿美元,六百多吨黄金,还有两万多
史面的楚歌
2025-09-20 07:27: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