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自杀的时候,德军还剩下多少人?在捷克两个重兵集团90万人防守挪威40万南斯拉夫45万库尔兰20万柏林残余守备部队大概还有50万人,一共245万人。 聊德国的败局,绕不开斯大林格勒。那地方简直就是德军的噩梦。1942年,德军第六集团军,那可是精锐中的精锐,在保卢斯的带领下杀气腾腾地扑向这座城市。希特勒觉得,拿下这城,就等于掐住了苏联的喉咙。 可他没想到,苏联人会那么犟。每一条街、每一栋楼都成了战场。最出名的就是那个“巴甫洛夫大楼”,几十个苏军硬是顶着德军的飞机大炮守了将近两个月,成了打不烂的钉子。德军的闪电战在这里彻底失灵,变成了血腥的巷战绞肉机。 更要命的是希特勒的瞎指挥。他总觉得自己的意志能战胜一切,在前线将领焦头烂额的时候,他还在后方地图上指指点点,严令“不许后退一步”。结果呢?1942年冬天,苏军一个“天王星行动”,就把整个第六集团军给包了饺子。 希特勒还指望保卢斯能为“帝国”尽忠,给他升了个元帅,潜台词就是“元帅没有投降的”。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断绝的补给,比元帅的头衔现实多了。最终,保卢斯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投降了。 斯大林格勒这一仗,德军损失了近150万的有生力量,其中包含了大量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技术骨干。这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把德军的脊梁骨给打断了。从那以后,德军在东线就再也没缓过劲来,只能被动挨打。 打仗打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后勤,是资源。德国的工业确实牛,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哪个不是威名赫赫?可这些钢铁猛兽有个致命的弱点——它们是油老虎。 战争后期,德国的命脉,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被盟军炸了个底朝天。这一下,德国的战争机器算是彻底歇菜了。前线的坦克趴窝,飞机趴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上的盟军轰炸机跟逛自家后院一样随便飞。 很多虎式坦克,最后都成了固定的炮台,因为它根本没油开到前线去。德军甚至开始大规模重新启用马匹来运输物资,一夜回到一战。那个画面,一边是美国的谢尔曼坦克海,一边是德国的马车后勤队,这仗还怎么打? 美国的“租借法案”像开了挂一样,把堆积如山的物资运到苏联。苏联红军是越打装备越好,越打底气越足。而德国这边呢,鲁尔工业区被炸成一片废墟,就算科学家们搞出了Me-262喷气式战斗机这种黑科技,也因为缺油、缺零件、缺熟练飞行员而无法形成战斗力。 资源的枯竭,是压垮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手里有再先进的武器,没有燃料驱动,那也就是一堆废铁。 如果说外部的打击是硬伤,那德国内部的分裂就是加速腐烂的病毒。战争打到最后,连最核心的圈子都开始分崩离析了。 希特勒的多疑和独断,在后期达到了顶峰。他不再信任国防军的将领们,认为他们都是叛徒。1944年的“七二零事件”,施陶芬贝格等人试图用炸弹干掉他,虽然失败了,但这件事彻底暴露了德国内部已经裂开了。事后的大清洗,又干掉了不少有能力的军官,整个指挥系统人心惶惶。 他的左膀右臂也开始各怀鬼胎。党卫军头子希姆莱,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在最后关头竟然背着希特勒,偷偷跑去跟盟军谈投降,想保住自己的小命。空军元帅戈林,也想着希特勒完蛋后自己接班。 上层都在找出路,下层士兵的士气可想而知。很多士兵打仗不是为了什么“帝国荣耀”,就是想活下去回家。尤其是在柏林战役的最后阶段,守城的部队成分复杂,有老兵,也有很多临时拉来的老人和孩子组成的“人民冲锋队”,他们面对的是久经沙场、憋着一股复仇怒火的苏联红军。 这种仗,其实在开打前,结局就已经写好了。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245万大军。为什么希特勒不动用他们做最后一搏? 捷克的90万人:这是中央集团军群,确实是德军当时最完整的一支力量。可他们正被苏军死死地盯着,而且西边也被美军堵住了去路。 挪威的40万人:这支部队从1940年占领挪威后就没打过什么大仗,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但问题是,他们被困在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想回德国,要么走海路,要么走陆路。海路有英国皇家海军封锁,出去就是活靶子;陆路要经过丹麦,也早就被盟军控制了。 南斯拉夫和库尔兰的部队:这两拨人更惨。南斯拉夫的45万人在跟铁托的游击队和苏军缠斗,自顾不暇。库尔兰的20万人更是被苏军死死地围在一个小半岛上,补给全靠海上运输,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根本没能力突围。 柏林的50万人:这50万听着多,但大部分是临时拼凑的,老弱病残,装备奇差,根本挡不住朱可夫元帅指挥的250万苏军。 希特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肯定也清楚这一点。他对着地图咆哮,调动的都是一些根本不存在或者无法移动的部队。当他最后得知,寄予厚望的救援部队根本不会来时,他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 所以,他的自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认清了德军虽然还有“兵”,却早已无“力”回天这个残酷现实后的必然选择。
希特勒自杀的时候,德军还剩下多少人?在捷克两个重兵集团90万人防守挪威40万南斯
趣史小研究
2025-09-19 16:37:45
0
阅读: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