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梁文锋又一次刷新了世界记录。 ​他担任通讯作者的DeepSeek-R1

苏柒小文 2025-09-18 19:01:17

一觉醒来,梁文锋又一次刷新了世界记录。 ​他担任通讯作者的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论文,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封面了! 这可不是随便什么研究都能有的待遇——Nature的封面,相当于给全球顶尖科学家发了张“通关文牒”。这本创刊150多年的老牌期刊,每年要审阅六万多份稿件,最终能站上封面的不到1%,每一篇都得经过刀光剑影的评审厮杀。想想看,当其他论文还在为通过初审焦头烂额时,DeepSeek-R1已经直接拿到了学术圈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你可能不知道,这位让中国AI在全球露脸的科学家,起点只是湛江小镇的普通家庭。17岁成为吴川一中高考状元时,梁文锋大概没料到,自己会从浙大电子工程实验室,一路闯到量化投资战场,最终在AI大模型领域撕开一道口子。他创办的DeepSeek团队才139人,连大厂AI部门的零头都不到,却靠着“深夜改论文改到咖啡杯见底”的狠劲,干出了让国际同行咋舌的成绩。 更厉害的是DeepSeek-R1的“ brains ”。别人都在比拼模型参数多寡时,梁文锋团队偏偏扎进了“慢思考”的深水区。就像解数学题,普通大模型靠题海战术猜答案,这个模型却会像学霸一样一步步推导验算。它在AIME数学测试里正确率飙到87.5%,把幻觉率砍了近一半,这些突破全靠团队独创的强化学习技术——让模型在试错中自己悟规律,就像教孩子走路时不扶着,只在摔倒时轻轻扶一把[[__ LINK_ICON]]()。 这事儿戳中了当下AI圈的痛点。当大厂们拿着千亿资金比参数规模时,梁文锋用557万美元训练成本就做出了国际级成果。在基础研究经费只占6.32%的大环境里,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能力显得格外珍贵。那些吐槽“年轻人搞科研饿肚子”的专家们或许该看看,139人的小团队凭着专注,照样能让中国AI在推理领域领跑全球。 现在打开学术数据库,DeepSeek-R1的代码已经开源供全世界下载。这个曾在深夜里被反复调试的模型,正让更多研究者明白: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是靠堆钱堆人,而是像梁文锋那样,从湛江小镇走到Nature封面,二十多年始终带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ICLR审稿 学术论著

0 阅读:5
苏柒小文

苏柒小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