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根据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改编,去年底在香港上映后,引发全港热议,它切中社会要害,向所有人发出警示。 电影改编自2016年一宗被港媒报道的真实事件,讲述记者在院舍卧底,追查出院舍虐待老人、性侵残疾院友的残酷真相,希望通过报道改变社会改变现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家残疾院舍内,一名智障女生被院长性侵,她连报警都不会,更难以站在法庭上指控施暴者。 现实中,受害女生的家属10年来坚持上诉,终于在2024年胜诉。 导演简君晋看到了电视和报纸上对于院舍事件的新闻报道,找到了当年参与调查事件记者约出来了解事件本末,找到了创作剧本的出发点。 还由衷佩服说到:“我觉得记者做了很英雄的事,当时他们的报道让那间院舍关门了,最后有家属很感谢他们,但也有家属讲粗口痛骂他们,因为这间院舍关门后,就会有很多院友无家可归,找不到新的院舍收留他们,这让我很触动,有时候做一件动机很善良的事,结果未必是好的,反而会被人骂,这成为我整个创作的原点。” 导演简君晋说,在和原型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一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是没有被报道出来的,现实其实比电影呈现的更夸张和残忍,所以在写剧本的时候也做了一些取舍。 “我们最大的宗旨是不想消费任何人和这件事,这个标准很难定,但我们摆在心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会清高地说想要通过一部电影去帮他们。” 片中每一个事件都振聋发聩,而我相信真相远比这更残酷。 记者,是唤醒人社会责任感的敲钟人,很脆弱,新闻的价值在于给他们揭露真实的勇气。 老人与残障人士,如果被家庭社会双向拒绝,那只有走向恶魔这一条路了…… 恶人不会总有恶报,不要为做对了一件事而内疚。 港片《年少日记》,应该列入家庭教育必看电影。 电影《年少日记》是香港导演卓亦谦的作品,影片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直击社会痛点,上映后以兼具艺术性与社会责任感引发广泛关注。 这部电影讲得是一个关于“轻生”的故事,导演卓亦谦在接受访谈时提到,是因为在很年轻的时候,他的一个好朋友就因为轻生离开了他,这导致他在之后数年都不断地想起这个朋友并思索着这个主题。 卓导亦是本片编剧,且从时间上来看,写作这个剧本显然比拍摄要倾注更多心血(写作用了两年,现场拍摄则只有19天),这就导致了这本电影在文本上的完整性和深度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 中学教师郑有俊通过一封未署名的遗书,揭开他充满遗憾的童年往事,他在寻找遗书主人的过程中,回忆起自己与哥哥的成长经历:哥哥因长期遭受父亲的虐待,最终选择自杀。 成年后的郑有俊带着对哥哥的愧疚,以当老师的方式赎罪、自救和成长。 除了剧情的安排、演员的表演之外,很难得的一点是电影里很多细小的点都有始有终,比方说郑有俊对班上同学的名字,从一开始的蛋糕到最后的Vincent,从一直的班长到最后的黄家怡,看到最后觉得哇能这样安排真是太好了。 而且里面的文字真的很打动人心,开头的遗书里“妈妈也许会难过好几年,但是有爸爸在”和“我只是觉得生活好累,光是想想自杀就好累”真的写得太好了。 很多父母只是无意识的生下了孩子,比如惯性,周围人结婚都生孩子了所以也生了孩子,或者不生孩子会被人指指点点。 也有享受造孩子过程导致生下孩子,不过就是播下了种子,并没有考虑孩子是个独立个体,生下来打算怎么教育他。 最多见的是母亲专制强势、斗志昂扬,父亲沉默窝囊; 或者是父亲自私霸道的大男子主义,母亲苦大仇深的哀怨忍耐; 他们作为父母不成熟又偏执却要孩子服从、孝顺,大畸形发育。 如果父母不明智孩子可以不愚从,为老不尊可以不孝,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父母是伤害孩子的第一人,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
细思极恐!不想《731》上映的,除了日本人还有中国人?谁能想到,一部揭露73
【1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