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 年,英国向澳洲发配囚犯,澳方接到时,船上仅有的 226 名女囚多数挺着大肚子,追问之下,才知这趟近 10 个月的航程里,她们早已在生存与权力的夹缝中,被迫走上了一条特殊的 “繁衍之路”。 她们经过长达309天的航行,从万里之外的英国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而船上发生的那些事,成了澳大利亚殖民史上最难以言说的一页。 这些女囚多数来自英国社会底层,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贫富差距巨大,贫困人口激增。 许多女性为了生存犯下小偷小摸等轻罪,偷一条面包或一件衣服就可能被判处流放。 当时的英国监狱人满为患,而自从美国独立后,英国无法再向北美流放囚犯,急需寻找新的罪犯安置地,澳大利亚这片新发现的南方大陆,成了英国政府眼中的完美解决方案。 航程的漫长与艰难远超想象,1789年7月29日,“朱莉安小姐号”从英国普利茅斯启航,船上空间狭窄,通风不良,淡水和食物供应有限。 女囚们每人每日仅能分到硬面包与一小杯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秩序难以维持,监管力量有限,船员与囚犯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 一些水手借助手中权力,强迫女性提供性服务以换取食物、药物或照料,由于缺乏避孕措施,怀孕成为航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船只在港口停靠时,女囚们的遭遇更为悲惨,有些女囚在港口被带下船,安排到妓院接客,赚取的银币一半归船员,一半用于“维持她们的生活所需”。 当船只终于抵达澳大利亚时,226名女囚中大多数都已怀孕,这一情况令殖民地官员感到震惊和棘手,原本这些女性是被送来“平衡性别比例”、促进婚姻结构稳定的,但如今她们行动不便,失去劳动能力,反而成了殖民地的负担。 殖民地总督最终下令将这些孕妇分配给男囚“结婚”,婚姻登记通常在抵达后一周内完成,婚礼极其简单,三人一组站在总督面前,念几句誓词,交换一根皮带作为“礼物”。 没有戒指,没有亲人祝福,也没有任何仪式,这些男性并不都是自愿的,他们往往是用分配地、减刑机会换来的。 孩子们出生后,由殖民地设立的“妇孺营”负责照顾,但条件极差,死亡率很高,尽管起步艰难,这些新生儿最终成为殖民地最需要的劳动力,那些曾经被人嫌弃的女囚,日子逐渐改善,从最初的“麻烦制造者”变成了“开国之母”。 从1788年至1868年间,英国总共向澳大利亚输送了约16万名囚犯,其中女性约2.4万名。 这些女囚的后代,在1900年已占澳大利亚人口近20%,如今,超过200万英国人和400万澳大利亚人与18世纪和19世纪从英国发配到澳大利亚的罪犯有血缘关系。 这段历史在很长时间里被回避和淡化,教科书中称这些女囚为“开国之母”,照片中是慈爱的母亲抱着婴儿,背后却是沉默的甲板、无名的坟墓和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这段历史才得到更全面的研究和认识。
美国不是苏联!不要低估了美国开战的决心,现在它之所以没和中国开战,是因为还有资本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