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内部人士回应10年咨询费6000万贾国龙在反思“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诚恳表态后,突然对罗永浩扣上“黑嘴”“黑社会”的帽子——这场从“认错”到“攻击”的情绪急转,不仅让原本可能平息的舆论风波再掀巨浪,更将西贝公关体系的脆弱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层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
从危机公关的基本逻辑看,贾国龙的前半段发言堪称“教科书式”补救:承认问题、共情顾客、强调“初恋”式服务理念,精准触达了公众对餐饮业“真诚”的核心期待。但最后对罗永浩的人身攻击,却彻底撕毁了这层修复关系的伪装。作为公众人物,罗永浩的批评本身自带传播势能;而将正常监督污名化为“黑社会”,既暴露了企业面对舆论时的傲慢,更激化了“店大欺客”的负面联想。这种情绪失控的发言,本应是公关团队第一时间拦截的“雷区”。
遗憾的是,从事件发酵轨迹看,西贝的公关团队似乎全程“隐身”。当老板在私域群里情绪宣泄时,专业团队没有及时介入提醒风险;当不当言论流出后,也没有迅速发布补充说明淡化负面影响。这种“缺位”背后,是典型的“老板一言堂”管理模式——企业决策高度依赖创始人个人意志,专业部门沦为“执行工具”,而非独立的舆情防火墙。在互联网时代,舆情的传播速度与复杂度早已超出个人经验范畴,但西贝仍延续着“老板说、团队做”的传统逻辑,最终让个人情绪主导了企业形象的走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管理模式对连锁餐饮品牌的伤害是致命的。西贝主打“家庭式温暖”的品牌形象,其核心竞争力本就建立在顾客的情感信任之上。但一场由老板情绪失控引发的舆论危机,恰恰摧毁了这种信任的基础:当消费者发现,连“认错”都可能是“表演”,连“监督”都会被污名化,谁还敢轻易托付对一家企业的信任?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管理,早已不是“删帖”“发声明”的简单操作,而是需要企业建立专业、独立的公关体系,用理性对冲情绪,用机制约束个人。西贝的案例提醒所有企业:真正的“明牌”,不是老板在私域群的即兴发言,而是让专业团队成为品牌形象的“定盘星”;真正的危机应对,不是靠情绪宣泄“赌运气”,而是用制度与专业筑牢舆情防线。毕竟,在网友的键盘下,企业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决策,都在被放大、被审视——这一次,西贝输掉的不只是一场舆论战,更是公众对其“真诚”的最后一点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