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导体专家在退休后受冷落,近日已被中国高校任用。 最近,两位韩国“国宝级”科学家的去向在中国和韩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韩国媒体的笔下,这是一场中国为抢占技术高地而精心策划的“挖人大战”。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远,抛开那些地缘政治的噪音,会发现这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人才版图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动。 故事的起点,与其说是外面的诱惑太大,不如说是内部的推力太强。 李永熙和李淇明,这两位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就被韩国官方盖章认证为“国家学者”的大牛,可以说就是韩国半导体传奇的奠基人。他们的名字,曾与三星、SK 海力士这类巨头的辉煌紧紧联结在一起。 然而,英雄也有迟暮时。 退休,对他们来说仿佛一道悬崖。碳纳米管权威李永熙的研究经费被切断,团队只能就地解散;理论物理学家李淇明,也根本找不到一个能让他继续发光发热的合适位置。 当一个国家的体系无法为自己的功勋人物提供一个安放智慧的舞台,那么寻找新的舞台,就成了一种必然。这和背叛没关系,本质是延续价值的一种本能。 再看另一边,中国展现出的吸引力,绝不是简单粗暴的砸钱。那是一套精心设计过的、让人难以拒绝的组合拳。 就拿李永熙来说,2023年11月他入职湖北工业大学,学校直接为他新建一个1.6万平方米的研究所。这种“为一个人,造一个平台”的决心,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尊重。 比硬件更吸引人的,是软环境的升级。一些中国科研机构开始学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搞起了“十年不考核论文”这种长周期评估。 这对那些真正想做点颠覆性研究的顶尖学者来说,简直是解开了束缚,可以让他们从无休止的短期KPI中彻底解放出来。 这套体系在生活层面的考量,同样做得细致入微。北京怀柔科学城配备的国际学校,帮顶尖人才解决了子女教育的难题。 从国家层面的永久居留试点,到上海对全球百强高校博士直接给户口,再到深圳给留学生的创业补贴,一张从事业到家庭的网,正在悄然织成。 若把这件事放在更宏大的格局里看,会显得更有意思。美国高举 “国家安全” 大旗严控技术交流,中国却以最大开放姿态,拥抱全球智慧,路径全然相反。这步棋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是精准打击。 比如,李永熙的技术,被认为能帮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这些企业,在极紫外光刻胶这个卡脖子环节上,把研发周期缩短至少三年。 这不是空谈,背后是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每年15.2%的惊人增长率在做支撑,而同期美国的增速只有3.7%。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上世纪30年代,大批科学家从纳粹德国流向美国,直接奠定了美国后来半个多世纪的科技霸权。 今天,人才流动的轨迹似乎又在重演。 说到底,这两位韩国科学家的选择,既是个人的职业规划,更是被一个宏大的时代机遇所捕获。 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21世纪的竞争,终极壁垒不是技术,而是吸引、留住并且能成就顶尖人才的环境。 谁能造出最强的“人才引力场”,谁就拿到了通往未来的钥匙。 信源:智库:美国太自满,恐在全球科技竞争的三个方面落后中国 2025-04-21 10:51·观察者网
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
经略简料
2025-09-13 10:37: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