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南两渔民正在丹江口水库打鱼,没想到一网兜儿下去竟拉不动,于是两人只好猛地一用力拉,突然水里传来“轰”的一声,靠近岸边的地方,竟然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大洞…… 子庚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芈姓熊氏,名午,字子庚,作为楚庄王的儿子,他从年轻时就担任司马,管着军事事儿。他领兵打吴军,楚军推进,拿下不少兵器。那时候楚国势力大,他负责军务,帮着令尹子重办事。楚共王三十年冬天,他护送秦嬴回秦国,路上被秦兵围住扣留。他弟弟去晋国求援,晋国修城换条件,秦国才放人。这事儿显示出诸侯国间的外交纠葛复杂。子庚处理这些事宜,保持楚国稳定。 后来前558年,子庚升为令尹,管楚国大事。他辅佐楚共王和楚康王,处理内政和外交,签发诏令,调兵应对邻国。他巡视边境,检查军备,士兵操练兵器闪亮。子庚在前552年去世,他的家族墓在淅川一带,出土的青铜器上刻着他的名号和事迹。这些铭文记录了他的地位和贡献,证明他辅佐两代君王,在楚国历史上占一席之地。他的墓群保存完整,提供了楚文化北扩的证据。 那年夏天河南大旱,丹江口水库水位降到最低,河床裂开。淅川县两个渔民早起划船去水库中央,抛网等收时网重得拉不动,像卡住了啥。他们试拉几下没动静,就深吸气猛拽。绳子紧绷,水下轰响,水面翻腾,岸边水草散开,露出黑洞。洞口泥土滑落,水流进去咕咕响。他们划近看,洞里几件锈斑金属物件,形状古怪,不是现代东西。 他们下水摸那些青铜器,表面粗糙冰凉,有模糊纹饰。然后扛铁锹回现场,挖洞周泥土,铲子沙沙响,又挖出几件类似器物,阳光下青铜反射光。他们商量后回村告诉别人。村里人聚来看,干部上报县文物部门。考古队来勘探,确认是春秋楚国贵族墓群,24座墓连着,还有车马坑,属于子庚家族。 盗墓者夜里潜来,用工具乱挖。村民自发巡守,县里派民兵帮忙护着。考古队先保护现场,等水位低再挖。这墓群在水库边,水随时涨,雨季一到就麻烦。专家说这是河南首次发现这么大规模楚墓,填补了江北楚文化空白。 1979年春水位再降,考古队开挖。先清理小墓,出土449件青铜和玉器。接着挖M2大墓,墓室顶部塌陷,青铜器多碎了,尊鼎贴着盗洞,鼎耳伸进洞里。椁室器物层层叠,队员刷掉尘土,清除泥土,花几个月完成。出土6098件文物,551件青铜器加龙纹玉器,铭文显示墓主身份。 文物运到河南博物院保存,铜禁后来上节目展出。这发现证明楚国势力伸到江北,1992年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渔民得点小奖励,继续捕鱼种地,日子没大变。但他们一网拉出2500多年前的楚国往事,成了考古传奇。
1980年崇陵清理之时,光绪皇帝遗骨的惨状实在令人揪心。1980年在清理崇陵地
【23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