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格雷厄姆的采访又被搬了出来(蹭伊萨克热度,当然视频里没有提到伊萨克,只是封面仅供欣赏)[上课了]
尤尔根不是那种你拿个电子表格给他看就能打动的教练。这种方式根本激发不了他的兴趣。但他清楚专业领域的价值,也明白这些专业能力能为俱乐部带来什么好处。他信任专业人士,而且作为一支球队的领导者,他也知道自己没时间、没精力去观察全欧洲每一名球员,也没法从训练角度判断该如何让球员达到最佳身体状态。所以他很乐意把这些工作交给专业团队去做。他知道数据部门的职责,也清楚我们在引援工作中能发挥的作用。
那要怎样才能让他感兴趣呢?
他是个很感性的人,当然是正面意义上的感性。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他喜欢听球员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会配上球员的比赛视频。大多数教练都是视觉型思考者。我们视频分析和视频球探部门的同事很擅长做一件事:把球员的优势和劣势浓缩成一场30分钟的演示,还会配上解说。但解说内容不会是“数据显示,在这种场景下他创造进球机会的概率为25%,不过在防守端他会多带来5%的失球风险”这种冰冷的表述。而是像“说到边锋的踢法,我们需要边锋具备内切能力,这几段视频就能体现他的这项特质”,或者“关于这名球员,有几点需要注意——这几段防守镜头能看到他回防不够积极”。接下来就是尤尔根的工作了,他会说:“我相信我能让他学会积极回防。”
那能不能跟我们说说,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尤尔根心里已经有了某个目标球员,但你们团队分析数据后,却推荐了另一名球员?从你们分析原始数据、整理信息,再到和尤尔根沟通,最终说服他——毕竟在外界看来,他是俱乐部的核心领导者,最终决策似乎都由他拍板——你们是怎么说服他放弃自己的想法、采纳你们的建议的?
嗯,首先有一点很重要:最终的决策是“我们共同的决策”。就像我在书里写的,数据只是球员评估的一部分。即便现在我们拥有的数据分析维度已经丰富得多,但直到今天,视频仍能呈现出数据无法体现的信息。
比如哪些信息呢?
比如追踪数据,它能显示场上22名球员的跑动轨迹,但每个球员在数据里只体现为一个点。你没法从数据里知道他是背对球门还是面向球门,没法知道他是不是正在抬脚准备传球,也没法知道他是不是正躺在地上。举个例子,数据可能会显示“他为什么没去补防那次边路插上?”,但实际情况可能是他刚刚被犯规,正躺在地上——这些细节数据是捕捉不到的,你只能从数据中间接推断。不过下一代追踪数据会把这些信息都包含进来。还有像球员的肢体语言,这类信息教练很看重,但作为数据科学家,我并不关注。当然,说这些是“软性信息”也不准确,但尤尔根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在花大价钱引进一名球员之前,必须先了解他的为人。☑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你们推荐了一名球员,尤尔根也去调研了,但最后因为觉得他“文化上不兼容”而放弃?
肯定有。其实在俱乐部设立数据部门,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我们有个内部网站,上面列着球员名单——虽然我一直不建议这么做,但名单确实能按“优劣”排序,你可以直接往下翻着看。比如先看那些最优秀的年轻球员,通常会发现他们是从切尔西或曼城租借出去的;继续往下翻,可能会看到“西乙有个球员数据看起来很惊艳,我从来没听说过他”。这时候我们会先看他的比赛视频,然后跟球探部门说“这个球员怎么样?”,球探部门通常会回复“我们很了解他,他的职业习惯很差,非常不专业,在咱们俱乐部肯定打不出来”。当然,这不是说人不能改变,但确实存在这种“隐藏风险”——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像他这样有天赋的球员才会留在西乙,没被更高水平的球队挖走,毕竟其他球队可能也发现了他的这些问题。
那心理评估是在哪个环节进行的呢?
那能找到数据来验证一名球员是否有斗志吗[疑问]
有没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数据能明确显示出符合教练喜好的呢[疑问](这些都是重复的内容,5月份的视频里都有)
那你愿意跟我们分享一次“事与愿违”的经历吗?比如你们看中一名球员,推荐他加盟,所有数据和分析都显示他会很合适,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毕竟现实没那么简单。
比如巴洛特利,我们之前聊过,关于他有个很奇怪的点:他身上总带着各种“负面标签”,但他在利物浦期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当行为,只是没得到球队的信任,也没获得太多出场机会。我不想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教练,或是全怪巴洛特利本人,他只是没得到机会而已。在利物浦,他没能拿出在其他俱乐部那样的表现,也没能像莫在切尔西那样获得出场时间。巴洛特利是个很特殊的案例——他的数据非常出色,按理说这样的球员怎么会“待价而沽”呢?更别说米兰开出的转会费其实并不高。
公平地说,罗杰斯其实并不反对签下巴洛特利。问题在于,当时我们为了敲定一名前锋,已经争论了很久,也花了大量时间协商,等终于要定下来时,时间已经太晚了——转会市场上除了巴洛特利,已经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所以我觉得布兰登未必是真的不认可这笔签约,但另一方面,大家似乎也默认了“如果巴洛特利失败,那也在意料之中”,就像人们会说“哎呀,他可是巴洛特利啊,你还能指望什么?”——这种态度对球员其实很不公平。
我觉得当时这种“妥协式引援”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尝试了三年,却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妥协式引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给不太了解情况的人解释一下?
当时设立转会委员会的初衷是这样的:教练提出自己心仪的球员人选……
所以你当时是转会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对。转会委员会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我们会综合教练的意见、数据部门的分析、财务和老板的想法,还有传统球探部门的评估——在尤尔根执教期间,幕后运作模式其实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老板当时的想法大概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所有人都觉得某个引援方案好,那失败的概率肯定会比……
那你们会坐在一起,从这些不同角度出发,针对某个球员展开讨论吗?
会的。不过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只亲自参加过一次这样的会议——开完那次我就想,这种会我再也不想参加了。那些会议简直又荒唐又消极,完全没有任何进展。转会委员会的初衷本该是大家坐下来协商妥协,但当时教练那边完全不愿意让步,这也让其他方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结果就是无休止的争论,却没有任何进展——因为教练心里已经有了特定的目标球员,而且……
而且他不相信你们提供的数据,不认可数据推荐的替代人选?
对。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如果布兰登喜欢的球员,我们数据部门也觉得不错,那事情就很顺利,直接签下来就行。客观地说,布兰登的顾虑也能理解——毕竟他是球队的“门面”,需要安排球员上场,也需要了解球员的特点。如果他对某个球员不认可,确实很难推进。但问题在于,他似乎始终不信任我们建立的评估流程,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判断,不愿意接纳额外的信息。
比如本特克,他是布兰登最心仪的前锋人选。当时我们没能签下迭戈·科斯塔,就是因为在“签谁当前锋”这件事上一直争论不休——布兰登坚持“必须签本特克,只有他能带领利物浦前进”。这种僵局一直持续到转会窗口快关闭,最后大家发现“我的首选没了,你的首选也没了,现在转会市场上还剩什么人?”,才不得不做出妥协。
伊恩,你觉得人们通常会用哪两种最常见的“思维定式”或“反对理由”,来忽视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
绝对排在第一位的是……你知道我是利物浦球迷,所以当有球员在对阵利物浦时表现出色,我就会觉得“这球员太厉害了”——毕竟要在对阵利物浦时踢好球,确实需要很强的实力。对教练来说,球员在对阵自己球队时的出色表现,会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本特克,他每次对阵我们时都发挥得特别好,简直无人能挡。我当时就想“他怎么对阵利物浦时这么厉害?”——后来发现,他对阵我们时的进球效率,比对阵联赛其他球队时高得多。但反过来想,这其实也是反对签下他的理由之一:他只是对利物浦表现好,对阵其他球队时并没有这样的效率。
那如果布兰登坚持要签本特克,你们会不会拿出“为什么不该签他”的数据,而不是只提供“为什么该签其他人”的数据?
会的,答案很简单:会。本特克是那种“支点型前锋”,但我们利物浦当时的战术体系里,根本就没有“支点型前锋”的位置。我当时还专门研究了欧洲各大联赛的数据,想验证一个说法:“本特克在利物浦不会踢支点,他在维拉踢支点,只是因为维拉的战术需要;到了利物浦,他能转型成更具冲击力的前锋。”
但如果你有欧洲五大联赛十年的数据,你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种转型真的能实现吗?”于是我们找了所有和本特克风格相似的球员,分析他们的转会案例——包括那些转会到更大俱乐部的球员,看他们是否成功转型。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转型。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特克一定不能转型,也不是说布兰登的想法完全错误,只是数据显示“这种转型从未成功过”。也就是说,如果签下本特克,我们其实是在赌“他会成为一个特例”。而且你知道,在足球领域,数据从来都不是“最终答案”,但它能给你一个参考标准:“要让事情像你预想的那样发展,这个球员需要有多特别?需要成为多大的‘特例’?”
最后本特克在利物浦,还是踢着和以前一样的支点风格——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他在利物浦的进球效率其实还算不错,但问题在于,他是“错误体系里的错误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