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北抗联中唯一一个南方人,不同于杨靖宇和赵尚志被叛徒背叛,他是抗联三杰中唯一活下来的,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他在东北苦苦支撑14年,1955年,他却并没有参与授衔,他就是抗联创始人之一的周保中将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周保中出生在1902年的云南大理,家境普通,少年时期便选择了从军,他十五岁时就投身军旅,参加过护国战争,后来考入云南讲武堂,讲武堂当时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摇篮,朱德、叶剑英都出身于此。 周保中也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军事基础,北伐战争中,他在国民革命军里逐渐崭露头角,年纪轻轻便做到少将副师长。 但“四一二”政变让他彻底看清国民党的本质,他选择加入共产党,秘密为红军输送骨干力量。 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原名“奚李元”改成了“周保中”,寓意是“保卫中国”,这个名字伴随了他的一生,也见证了他在最艰难环境下的坚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迅速沦陷,周保中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前线,他从南方来到东北这片极寒之地,面对的不仅是零下四十度的天气,还有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人数庞大的伪军。 抗联最鼎盛时不过三万人,却要对抗十几个日军师团,战士们经常几天吃不上热饭,子弹打一颗少一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周保中展现了不一样的领导风格。 杨靖宇善于正面突破,赵尚志擅长突袭,而周保中更注重保存实力,他灵活机动,带领队伍在绝境中不断打击敌人。 抗联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东北的抗日力量最初分散,各自为战,矛盾重重,周保中担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主动协调各派,逐步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 他起草了游击战纲领,使抗联从零散部队逐渐变成一支有组织的抗战力量,在一次次战斗里,他不仅亲自上阵,还经常负伤。 1932年攻打宁安县城时,他腿部中弹,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让医生硬生生取出子弹,他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这种坚韧给战士们极大鼓舞,也让日军恨之入骨,日军甚至悬赏“以一两黄金买他一两肉”,但始终没有捉到他。 1938年,抗联面临日军的“聚而歼之”战略,周保中果断下令组织西征,尽管这次行动遭遇挫折,但留下了“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 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牺牲若没有周保中的日记记录,可能早已被埋没,他在战火中仍坚持写日记,把历史细节保留下来,让后人记住这些英雄。 到了1940年以后,抗联的处境愈发艰难,队伍被压缩到不足两千人,杨靖宇和赵尚志相继牺牲,周保中成了最后的旗帜,弹尽粮绝之时,他在日记中写下“唯信念不灭”。 为了保存火种,他做出艰难决定,把部队带入苏联整编为第88独立步兵旅,这段经历后来有争议,但事实证明,这是让抗联延续下去的重要一步,在苏联,他不仅训练队伍,还培养了金日成等朝鲜革命者。 1945年苏联对日作战时,他率领残部随军回到东北,重新投入战斗,随后在解放战争中,他继续发挥作用。 指挥了八百多次战斗,歼灭敌军数万人,还为主力部队输送了近二十万兵员,他从抗联的缔造者,转变为解放东北的重要指挥者。 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有继续留在军队,1950年,他被调回云南,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他提出“没有兄弟民族的团结,就没有边疆的稳定”的理念,积极推动民族团结。 他创办云南民族学院,培养大批干部,还主持土地改革、剿匪等工作,为边疆的安定和发展打下基础。 1955年,全军进行大规模授衔,很多人都期待周保中的名字,但最终他没有出现在名单中,原因是他当时已经转业到地方,根据规定不参与授衔。 他本人对此并不在意,反而觉得如果自己占了一个名额,对不起牺牲的战友们,他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三枚勋章的分量极重,足以说明他在革命中的地位。 1964年2月22日,他在北京去世,追悼会上,周恩来亲自为他覆盖党旗,毛泽东送上花圈。 会场里将军们集体摘下肩章,以无衔的方式向这位“无冕之将”致敬,他的遗物只有一枚弹片、一枚指南针和一张奖状,象征着他的一生朴素而坚定。 周保中的一生就是跨越地域与民族的选择,他用十四年的苦战坚持了民族独立的希望,用之后的岁月推动民族团结,他没有像杨靖宇和赵尚志那样倒在枪林弹雨中,却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使命。 他是抗联的幸存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记住他,不仅因为他打过多少胜仗,更因为他在困境中从未放弃信念,在功名面前选择淡泊,真正做到了把个人放在民族之后。 信源:澎湃新闻——周保中: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
外网上一位外国网友看完9.3阅兵后的真实评价:“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据我所知,我
【1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