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参加中国九三阅兵后回国,要求各级官员认真对待中伊2021年签署的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强调要搭上中国发展列车,停止内耗,切实落实协议。 刚刚上任不到两个月,佩泽希齐扬就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现场,紧接着又出现在九三阅兵活动中。 在这之前,伊朗刚刚经历一次政治动荡,总统莱希因直升机失事身亡,全国进入过渡期。 新总统佩泽希齐扬上任时间紧、任务重,第一件大事竟然是到中国。 先是上合组织会议,然后是和中方高层的双边会谈,最后是九三纪念活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公开表示,这次中伊之间签署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和决定性协议”。 用了“决定性”这个词,这不是外交辞令,这是一个新上任总统给国内释放的信号。 因为佩泽希齐扬的立场和上一任总统不太一样。 他是改革派,主张对外开放,支持伊朗融入更大的经济体系。 但光靠西方显然不够用了,过去的多年制裁已经把伊朗拖进深渊。 这时候“东方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中国,是这张“东方牌”的头号选项。 实际上,中伊之间的合作早就有了铺垫。 早在2021年3月27日,伊朗外长扎里夫就在德黑兰,与中国国务委员王毅正式签署了一份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 外界称之为“中伊25年合作计划”,这个计划里头有明确方向。 涵盖政治、安全、基础设施、能源、科技、银行、制造业多个领域。 按照协议设想,中国将在伊朗能源、港口、铁路、电信、金融等领域进行数千亿美元的投资。 特别是在制裁下的能源板块,中国是少数还在进口伊朗石油的大买家。 而伊朗也早就说过,希望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把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变成实打实的经济纽带。 不过过去几年,这个协议推进并不顺利。 一方面,伊朗内部意见不一。 很多保守派担心国家主权被出让,说这个协议可能让伊朗“变成中国的经济附庸”。 另一方面,也受限于美国长期制裁。 外资进不来,技术受限制,伊朗对外结算系统也不稳定。 中方虽然有意合作,在很多具体项目上,也得考虑实际风险。 所以这份协议虽然签了,但很多人认为“落实得慢”。 佩泽希齐扬这次访华,显然是要给协议“加把火”。 回国后,伊朗媒体都在强调一个关键词:“重启”。 佩泽希齐扬确实在回德黑兰之后,对媒体表示,中方此行成果丰硕,双方在安全、投资、贸易、技术等领域都签了新协议备忘录。 这个“重启”表态,本身就说明了一件事:伊朗现在着急。 佩泽希齐扬曾在竞选期间表示:“伊朗不能再内耗了,不能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抵抗西方制裁上。” 他想换一种方式,不是放弃斗争,而是寻找一条出路。 这条路就是——借中国这股东风,让伊朗重新动起来。 从这次访华的细节来看,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 外交部通报中提到,希望伊朗“在中东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这些话翻译一下,就是:愿意合作,但希望伊朗别搞事。 佩泽希齐扬要是听得进去,就意味着中伊关系可能进入一个实质性的新阶段。 如果中方开始在伊朗投资基建,那不只是建桥铺路的事。 那是金融系统的接入,是结算体系的替代,是绕过美元的一次尝试。 从伊朗的角度看,这也未尝不是“国家级出海口”。 靠自己搞不动经济,可以借助中国的市场、资金、经验,把自己重新接入全球经济体系。 当然,这条路不轻松。 美西方不会坐视不理,中东内部势力盘根错节,伊朗自己也有一堆体制性难题。 无论如何,佩泽希齐扬这趟来中国,是一次政治方向的公开宣示。 用外交的语言说,这是一次务实之旅。 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抱上中国大腿,赶紧干点实事”。 这事能不能成,不光看伊朗有没有决心,也得看中方愿不愿意真投真干。 从整个过程来看,中伊25年协议这份沉睡了三年的文件,终于又被翻出来,摆上了桌面。 未来如果真落地,那将是中东政治格局的一次微妙调整。 如果又是一场表演,那伊朗民众恐怕不会再买账了。 他们已经被几十年的“反美叙事”拖累太久,现在就等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口。 信息源: 环球网·《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出席上合峰会后返回德黑兰》·2025年9月6日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参加中国九三阅兵后回国,要求各级官员认真对待中伊2021年签署
历史透视眼
2025-09-08 11:17:23
0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