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11年,隋炀帝被突厥围困雁门山。正当云定兴将军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17岁的少年开口了。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李世民出生在开皇十八年腊月二十三日,那时候他爸李渊是唐国公,在隋朝当官,家在武功别馆。他排行老二,上头有个大哥李建成,下头还有弟弟李元吉啥的。他妈窦氏是北周贵族家的闺女,不过李世民四岁的时候她就没了,李渊后来又娶了别人,家里孩子多了起来。从小李世民就跟着家里人学点军政的东西,李渊在隋朝混得不错,当过太原留守啥的,李世民也就沾光接触到这些事儿。 十三岁那年,李世民开始帮着家里处理点地方上的军务,李渊带他去过一些地方,让他看看士兵怎么操练。十四岁,他就娶了长孙氏,她家是河南洛阳的有名门第,俩人结婚后过得还行。十五岁,李世民正式入仕,当了个千牛备身,主要管宫廷的守卫工作,每天得在殿门那儿站着,盯着来来往往的官员。大业七年,隋炀帝去江都巡游,李世民跟着护驾,那时候船队顺着运河走,他也跟着见识了点世面。 两年后,李渊调到太原当留守,李世民就跟着去了太原。在那儿,他参与了镇压当地叛乱的事儿,大业十年太原有乱子,他带队骑兵去对付叛兵,杀了几个,积累了点实战经验。隋朝那时候已经乱套了,到处是农民起义,李世民在太原看到不少流民进来,士兵得管着分发吃的维持秩序。他还认识了刘文静这些幕僚,经常一块儿聊边塞的情况啥的。 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带着文武大臣北巡,到了雁门郡。东突厥的始毕可汗抓住机会,集结了数十万骑兵南下,把雁门城围了个严实。突厥那边本来跟隋朝关系就紧张,启民可汗死后,始毕上台,势力越来越大,隋炀帝想削弱他,还想用宗女嫁给始毕的弟弟叱吉啥的,搞分裂,结果关系更糟。突厥骑兵把雁门郡的41座城占了39座,隋炀帝身边卫队不到两万,粮食只够二十来天,他下令各地勤王征兵。 云定兴作为屯卫将军,带着援军赶来,李世民就在他的队伍里。那时候李世民十七岁,跟父亲李渊在太原,响应勤王就过来了。云定兴到了外围,召集部下商量对策,大家都觉得突厥人太猛,援军少,硬拼不行。李世民提出一个主意,说突厥人围攻是因为觉得隋朝援军远,不会及时到。如果把这两万兵分散开,每人拿几面旗帜,轮流跑动制造尘土,白天搞得尘烟四起,晚上敲锣打鼓,假装大军源源不断,多疑的突厥人就会慌,以为外围有重兵埋伏。 云定兴听了后,犹豫了会儿,但还是同意了这个策略。第二天,隋军就开始执行,士兵分成小队散开,扛旗跑动,尘土扬起来,突厥斥候看到汇报给始毕。晚上又点火把敲鼓,声音传远,突厥营里乱了套。始毕派人探查,但没查出实情,就怀疑隋朝主力来了。几天下来,突厥军心不稳,始毕下令撤退,骑兵北撤。隋炀帝这边解围了,李世民这个计策起了作用。这事儿让李世民的军事才能露了头角,隋炀帝后来指定李渊当太原留守,也跟这有关。突厥撤后,隋朝跟突厥关系彻底破裂,内部乱子也越来越多。 雁门事儿之后,李世民名声起来了。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管右三军,从太原出发,一路招兵。打霍邑的时候,他带骑兵冲锋,败了敌军。然后进军长安,十一月攻下,隋恭帝让位,李渊当皇帝,建立唐朝。李世民封秦王,帮着维持长安秩序。武德二年,他带军西征薛举,战场上调整阵型,赢了。次年北伐刘武周,过黄河,败了刘军。 接着转战中原,武德四年在洛阳打王世充,挖地道啥的,王世充出城交战,李世民带精骑突袭,抓了王世充。次年又在虎牢关灭窦建德,唐军清理战场,统一中原。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埋伏兵在玄武门,射箭杀了大哥李建成,部将杀了弟弟李元吉。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当宰相,朝堂上讨论政事。 贞观年间,李世民推行均田制,分土地给农民,减轻赋税,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外交上,贞观四年,东突厥入侵,他派李靖出击,俘了颉利可汗,诸蕃来朝,尊他为天可汗。他还打败薛延陀、高昌、龟兹啥的,开疆拓土。贞观后期,他巡视边疆,兴修宫殿。整个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恢复,文化繁荣,百姓休养生息,史称贞观之治。不过李世民后期也重用一些权臣,长孙无忌啥的,后来在李治朝搞独揽大权。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宫病重,七月十日去世,五十岁,葬昭陵。他一生从起兵到统一,再到治国,影响了唐朝盛世,但玄武门杀兄弟这事儿也留下争议。唐朝后来继承他的政策,继续发展。
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则天将狄仁杰下狱,让来俊臣来审问他。谁知,来俊
【1评论】【2点赞】
用户11xxx51
搞政治心慈手软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