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国阅兵,印度好像集体沉默了,以前总喜欢拿中国赚流量、搞噱头的印媒,这一次几乎一点动静都没了。这真的是有点过于反常了。 三个月前,印度媒体还保持着对中国的“高度关注”,2025年6月,当中国官宣阅兵将展示“全体系现役装备”时,新德里战略圈曾掀起预测热潮。《印度斯坦时报》援引匿名消息称,中国可能借阅兵展示第六代战机概念模型,甚至有媒体断言“歼-20将进行空中加油表演”。 这种亢奋情绪在7月达到顶点——央视曝光歼-35量产线后,《欧亚时报》立刻刊发封面报道,用“中国军工恐怖速度”为标题,详细拆解改机型从珠海航展外贸型号到舰载机的蜕变过程。 转折点出现在8月下旬。当中国国防部确认阅兵将出现“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时,印度媒体突然集体噤声。这种转变与莫迪政府的外交动作密切相关:8月31日至9月1日,莫迪访华期间刻意避开阅兵日程,其团队向媒体放风称“总理需处理国内紧急事务”。 但真实原因或许更复杂——印度在二战中的复杂历史立场,使其难以在反法西斯主题阅兵中找准定位;更关键的是,中国展示的军事技术突破,正动摇印度经营多年的“空中优势”叙事。 阅兵现场的装备清单堪称对印度的精准打击。红旗-19反导系统以1.5倍音速拦截弹道导弹的演示视频,直接对比印度尚在研发中的PDV MK2系统;长剑-20A巡航导弹方阵展示的2500公里射程,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而歼-35与歼-15T混编的舰载机梯队,则宣告中国航母战斗群进入隐身时代。 这些画面通过斯里兰卡电视台转播进入印度家庭时,新德里电视台评论员不得不承认:“我们的AMCA五代机项目,可能要到2035年才能形成战斗力。” 经济数据的对比更让印度舆论破防。阅兵解说词中提及的“2024年中国军费3140亿美元”,与印度同期76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形成刺眼反差。 当镜头扫过由钛合金3D打印技术制造的歼-35起落架时,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该国同类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这种全方位的差距,甚至让部分印度网民开始反思:“我们每年花180亿美元进口武器,却连子弹都要依赖外国生产线。” 沉默的背后是战略认知的重塑。过去五年,印度通过引进“阵风”战机、S-400防空系统构建的“区域拒止”体系,在阅兵式上被中国展示的“隐身突击+联合作战”模式彻底解构。 福建舰搭载的48架歼-35作战半径覆盖整个印度洋,配合空警-600预警机构成的侦察-打击链,使印度苦心经营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军事基地沦为“透明靶场”。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无力感,在印度空军准将维尔马的日记中显露无遗:“当中国战机能在电磁弹射器上满油满弹起飞时,我们的滑跃甲板航母还在为起飞重量斤斤计较。” 国际格局的微妙变化加剧了印度的战略困境。阅兵式上,巴基斯坦总理与陆军参谋长同时出席,暗示中巴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有消息称,巴方可能成为歼-35首个海外用户,这将彻底改变印巴空中力量对比。 目前巴军装备的歼-10CE已能在模拟对抗中以6:0碾压“阵风”,若再加上隐身战机,印度空军将失去所有技术优势。这种连锁反应迫使印度加速推进苏-57本土化生产计划,但俄罗斯要求40%技术转让费的条款,又让新德里陷入“市场换技术”的古老困境。 当阅兵式最后以“和平发展”主题彩车收尾时,印度媒体终于打破沉默。《印刷报》在社论中写道:“中国用一场阅兵展示了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 这种评价虽显酸涩,却道出了残酷现实——当某个国家能同时量产两款五代机、建造电磁弹射航母、部署高超音速导弹时,任何舆论炒作都显得苍白无力。此刻的沉默,或许正是印度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的开始。 这场阅兵留给世界的思考远未结束:当军事技术突破与地缘政治变革同频共振时,传统大国的心理防线为何如此脆弱?印度媒体的集体失语,是否预示着南亚战略格局的质变临界点已经到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这次中国阅兵,印度好像集体沉默了,以前总喜欢拿中国赚流量、搞噱头的印媒,这一次几
现象研析所
2025-09-06 14:34: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