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朝金是赖清德的父亲,他曾是万里、瑞芳山区的煤矿工人。祖籍是中国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家族属于福佬人,先祖在清朝同治年间从福建移民到台湾。 赖清德的父亲赖朝金,小时候成长在台湾基隆周边,那一带一直是不少煤矿工人的聚集地。 赖家最初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祖籍在福建漳州府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 清朝同治时期,祖先背井离乡渡海来到台湾,和许多来自福建的移民家庭一样,靠着坚毅和吃苦精神在这片新土地上打拼。 祖辈带着家乡的信仰、习惯和口音,慢慢融入了台湾社会。 那时台湾经济不发达,山区的煤矿成为很多家庭养家的地方。 赖朝金年轻时就进了矿井,在北部的万里、瑞芳等地工作,矿工的日子很辛苦,无论天气如何,每天都要钻进湿冷的矿道,身上总沾着煤灰,收入不高,危险却日日相伴。 可就是这种环境下,赖家世世代代坚守本分,靠着一份工钱抚养子女长大。 赖朝金为人低调勤奋,没什么怨言,总是默默地投入工作,他相信不管干什么,只要肯做事,日子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生活虽不宽裕,但一家人总是把孩子的教育看得很重,赖清德打小见惯了父亲辛苦谋生,也懂得珍惜每一份学习机会。 在经济条件不优越的家里,赖清德就养成了自律、耐力强的性格,对父亲的付出心里总有很深的体会。 赖家的闽南背景与台湾的土地始终紧密相连,祖先南渡,把闽南语和福建习俗带到台湾。 到了赖朝金这一代,他们在台湾安家落户,渐渐成为老台湾的一部分。 煤矿区的生活塑造了赖清德面对困难时不服输的劲头,也让他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容易感同身受,他成长在矿工家庭,自然明白底层百姓的辛劳,也相信靠双手能改变命运。 赖清德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家里没有什么特殊关系,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家庭支持让他有机会读书,而家族传统的节俭和实在,更是他坚守生活底线的动力。后来,无论是学医还是从政,他都没有忽视过基层群众的需要。 这一切都和他真实的成长环境、家风习惯脱不开关系。 台湾社会早期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像赖家一样,祖先从福建或者广东等地漂洋过海,扎根在这片土地。 很多人靠着辛勤劳动建立起新生活,赖朝金在矿井下的身影,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其中之一。 这些矿工用汗水支撑起台湾经济的台阶,也把“勤俭踏实”的信念一代一代传给了子孙。 随着台湾社会的逐步发展,赖家这样的家庭也经历了阶层流动。 从祖辈做苦力,到后来子孙能够受教育、甚至参与公共事务,赖氏家族的成长,不只是个人奋斗,也是台湾整体社会变迁的写照。 然而赖清德在涉及身份认同时,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曾在公开场合对象征中华传统的“炎黄子孙”身份表示否定,还提出台湾人与中国人并无直接关联。 这番发表,加上他个人家世的背景,自然在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指出,这种表态与赖家祖先的闽南渊源形成鲜明对比,也被批评为“数典忘宗”。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邱毅:大部分台湾头脑清楚的人,都建议大陆如果真的要解放台湾、统
【150评论】【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