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电私充是车轮腐败新变种# 【#揩公家电费实为私车公养#】近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工委在开展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机关干部利用新能源公务用车充电桩,给私家车免费充电。他们自以为是小事小节,殊不知其行为已经悄然越线。经调查核实,经开区纪工委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3人次。 在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公车私用”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公电私充”成为“车轮腐败”衍生出的新变种。
随着各地党政机关加大了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力度,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呈增长态势,充电设施成为各级机关单位的标配。个别干部职工却动起了歪脑筋,私家车公然在“公家”充电位上“揩电”,实现“上班充电、下班用车”。
一些人认为 “电费不值几个钱”“顺便充一下无伤大雅”,未能意识到这实质是侵占公共资源的违纪行为 —— 思想上的 “微麻痹”,恰恰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
表面上看,揩单位的“电”,增加了一些单位的公共财政负担,只是占了“蝇头小利”,犯不着“大动干戈”,实则不然。“公电私充”实际上是变相的“私车公养”,若不及时遏制,此类 “微腐败” 将逐渐侵蚀廉政根基,损害政府公信力。
“公电私充”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是在于其隐蔽性。在机关院内,干部职工可以轻松实现“充电自由”,所产生的电费可以在内部“消化”,外人难以察觉。二是部分单位对充电桩管理缺乏明确细则,有的只规定“供公务车使用”却未明确监督措施,有的虽有登记制度却流于形式,给私用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当务之急是制定清晰的管理规范:明确充电桩使用范围,区分公务用车与私人用车的界限;建立“一人一车一登记”制度,每次充电需记录车辆信息、使用时间、充电度数;划定违规处理标准,对私用行为明确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惩戒措施,让制度真正成为约束行为的“硬杠杠”。
此次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工委推动修订完善《南京经开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内部安装的充电设施不得免费提供给私家车充电,不得用公车充电卡等为私家车充电,不得为“公电私充”行为提供任何便利。同时,加装8台私家车收费充电桩,以合理方式为干部职工提供便利。
“公电私充” 现象揭示了基层反腐中普遍存在的挑战。一方面,监督手段需与时俱进。传统监督方式难以覆盖新型隐蔽行为,必须借助监控系统、用电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同时引入群众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另一方面,如何平衡纪律刚性与现实需求尤为关键。干部职工确有充电需求,若一味禁止而不提供替代方案,反而可能催生更多隐形违规行为。南京经开区通过增建收费桩化解矛盾,表明廉政建设既要坚守执纪的严肃性,也要兼顾对合理需求的关怀。
根治“车轮腐败”,不可能一蹴而就,南京经开区的治理实践则提供了可行范本:通过制度完善、技术赋能和需求疏导,逐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才能在新形势下坚守廉政底线。(安徽时评)图系AI制作
找地儿
开自己车办公事,私车公用现象不给报销油费电费的情况怎么破解
苗苗
公务用私车呢,怎么界定
云手
改成收费充电不就得了
小小潘
单位的办事停车位变成了员工的私人停车位,每次去办事都没地方停车,都要停外面收费大几十块[开怀大笑]
TTTT
是个人的问题,也反映出单位的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