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就阅兵,为啥要放那么多花絮?九三阅兵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博主那天在上海出差,

庚黑星君 2025-09-06 04:19:52

阅兵就阅兵,为啥要放那么多花絮?

九三阅兵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博主那天在上海出差,正好那个点在去客户的路上,在车上全程把直播看完了。确实相当的震撼,整齐的步伐,精准的动作,还有各种高精尖的武器,这些无不透露着国家的强大,看完后让人热血澎湃,后劲十足。阅兵现场有太多的博主解说了,博主就不过多聊了。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正片”过后,互联网上有很多“花絮”流露了出来,比如女民兵训练间隙开启“夸夸”模式,老战士起身敬礼时颤抖的手,参加阅兵的和平鸽领取到15元“工资”,这些好像跟正片不太搭嘎的花絮,本应该剪掉的“毛边”,都被放了出来。毕竟阅兵是“国家仪典”的代名词,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它的意义就是在于精准、威严、不苟言笑,不可侵犯,每一个动作在现场都是整齐划一,每一帧画面都完美无缺,这样才能够表现出震撼感和威严感,至于这些花絮?那应该是“失误”“瑕疵”,是不应该出现在正式报道中的边角料。这就好比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拳击手,参加了拳击比赛,非常轻松地拿到了冠军,潇洒地拿完奖离开就行了,给别人一种“老子就是这么厉害”的感觉。就没必要在大屏幕上播放你日常训练的辛苦,还有各种被挨打、鼻青脸肿的狼狈画面,这么放了,似乎有一点“破功”的感觉——原来拳击冠军也不过如此,你看,他在训练中也被打的爹妈都不认识了。阅兵,本是秀肌肉向世界展示力量的方式,应该传递“硬”“强”“刚”的精神面貌,并且还要维持住这种形象,让人觉着威严不可侵犯,但这些花絮似乎正在解构这种庄严感。那为啥还要放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聊聊这个事。其实这背后是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变化。在当前短视频时代,单纯的“宏大叙事”“高高在上”已经很难引起个体共鸣了,阅兵也不再是国家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情感共振,看似这些不应该出现的花絮,恰好是当前意识形态传播下最巧妙、最深刻的“软着陆”。怎么理解这句话?很简单,就是让民众对阅兵也有参与感,而不局限于被告知,被动接受“国家叙事”。过去,意识形态传播更多是“我说你听”,强调权威性、统一性;但这种方式在信息爆炸、个体觉醒的今天,可能会显得缺乏“人情味”,道理也很简单,虽然你是整齐划一,很美很飒,但好像总感觉跟自己距离很远,不如看到在训练过程中,女兵们微笑着、打闹着互相“拍拍肩”那么真实、那么可爱。她们不仅仅是列队中的一员,还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打破了仪式的神圣感,反而让国家叙事变得可触摸,可共情。这次博主看了很多花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联合军乐团,他们是全场唯一一个站着不动接受检阅的队伍,不能动、不能笑、甚至不能擦汗,站3小时不倒,吹3小时不错,而且要做到“千人如一”。这说起来好像就一句话,但做起来那是真的难。为啥这么说呢?博主那是深有感受。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以管培生的身份入职了一家企业,他们有个传统,所有刚去的大学生要军训一个月,还请了专业的教官进行训练,那是相当的严格。其中有一个项目,是站立30分钟,刚开始大家伙都觉着这挺简单的,不就是站30分钟么?手拿把掐,轻松拿捏。但真正开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抬头挺胸、手要夹紧、腿要伸直,脚不能动,基本上站10分钟之后,头上的汗就开始如雨下了,站20分钟腿就开始打颤了,30分钟结束后,你会发现自己连路都不会走了。后面一听说每天都要练这个项目,很多同事都开始肚子疼、腿疼、胳膊疼,然后请病假。那想想阅兵的联合军乐团多辛苦,虽然说的是“站3小时不倒”,但日常训练的时候估计得双倍时间起步,还要演奏节目,还需要保证不能有任何的错误。这难度,就跟你一边走钢丝绳,一边写PPT似的。这次通过花絮把这些细节报道了出来,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群“看不见的英雄”,其实也是传播了一种默默无闻的价值观,也就是——伟大,不一定在聚光灯下。其实不光是阅兵,包括目前国家重大的节日除了体现庄严感,都会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也说明一点,再宏大的叙事,都需要人的温度;再坚硬的价值,也需要“软”的表达。尤其是当前“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大家伙缺的并不是信息,缺的是“被打动”,而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口号,而是细节。一个老兵敬礼的手在颤抖,比无数句“铭记历史”更有力量。一个摄像师擦镜头的侧脸,比千句“幕后英雄”更动人。一场阅兵,不仅仅要“硬”,也要“软”,这或许才是新时代中国叙事最动人的地方。

0 阅读:31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