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朱元璋下令赐给冯胜一杯毒酒。冯胜举起酒杯,问道:“喝了这杯酒,能不能放过我女儿?”朱元璋只冷冷说道:“她们已经活不成了!” 冯胜早年是定远本地人,跟哥哥冯国用一起拉队伍自保,后来投了朱元璋的军。明朝建国后,他因为打仗有功,被封为宋国公。那时候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还算厚待,冯胜的两个闺女,一个嫁给了周王朱橚,另一个也进了皇室,当了王妃。这亲上加亲,本该是稳固关系,谁知后来成了祸根。 说起冯胜的战功,主要在洪武年间。他领兵去辽东,收服了纳哈出,没费多少力气就平了那边。洪武二十一年的事,史书上记着,他率二十万大军北上,纳哈出投降后,还在军中摆宴庆贺。可惜宴上出了岔子,他的女婿常升跟纳哈出闹矛盾,常升酒后失态,砍了人家的胳膊。这事上报到朱元璋那儿,朱元璋一查,就罚了常升贬为庶民,还关进牢里。 常升不服气,就在殿上告了冯胜一状,说冯胜私下招兵买马,还藏兵器,有不轨之心。冯胜也没否认藏兵器,但一口咬定自己对皇帝忠心。朱元璋听了,就收了冯胜的兵权,让他闲在家。从这儿开始,冯胜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本来就性子傲,仗着功劳大,不太把规矩放眼里,联姻后更觉得自家跟皇室平起平坐,常违抗诏令。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没了,朱元璋立了皇孙朱允炆当继承人。为了给孙子铺路,他开始清除潜在威胁。那些开国功臣,尤其是跟皇子有亲戚关系的,一个个都进了视线。冯胜的女婿周王朱橚从封地常来京城看他,两人来往密切。这在朱元璋眼里,就成了密谋啥的证据。他舍不得动亲儿子,就把火撒到冯胜头上。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1395年,朱元璋召冯胜进宫。宫里摆了酒,朱元璋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让冯胜喝那杯酒。冯胜知道是毒酒,端起杯子问,喝了这杯酒,能不能放过我女儿?朱元璋冷冷回,她们已经活不成了。这事明史上记着,冯胜喝完就毒发没了气,他的两个闺女也跟着遭了株连,没活下来。 朱元璋这人,生性多疑,手段辣,开国后杀了不少功臣。冯胜的死,没公开啥大罪名,就说无罪赐死。其实根儿在猜忌上,怕这些老将功高震主,影响皇孙继位。明朝那时候,皇帝为稳江山,不惜兔死狗烹,这在历史上不是新鲜事。 冯胜一辈子打仗,封公享荣华,可最后落这下场,也有点自找。他骄横惯了,不收敛,早埋下隐患。私藏兵器这事,本就触了皇帝的忌讳。朱元璋杀他,还牵连家族,闺女们本是王妃,却跟着搭上命。这反映出封建王朝的君臣关系,表面风光,底下危机四伏。 想想明初那些事,朱元璋从农民起家,建了大明,可晚年多杀戮。蓝玉案、胡惟庸案,牵连上万人,冯胜这案子也连着蓝党。皇帝为防叛乱,宁可错杀,这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常见,提醒人权力得平衡。 如今看这些旧事,得吸取教训。我们国家现在讲法治,强调团结稳定,不像封建时候那样猜忌。冯胜的悲剧,告诉我们,功臣也得守规矩,领导更得讲道理。这事搁今天,不会发生。 这事还连着周王朱橚,他被罚去云南,冯胜就成了替罪羊。朱元璋不舍得杀儿子,杀岳父解气。这在封建社会,皇帝一言堂,谁也没辙。 总的说,冯胜的死,是朱元璋晚年猜忌的产物。开国元勋,本该养老,却因小事丢命。闺女们无辜株连,更显残酷。这段历史,让人感慨权力无情。
1395年,朱元璋下令赐给冯胜一杯毒酒。冯胜举起酒杯,问道:“喝了这杯酒,能不能
蕊蕊聊过去
2025-09-05 19:34: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