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就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一生都没有享受过什么名利,多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背心,每天反复在宿舍和实验楼之间往返。 年纪大了也不肯松懈,哪怕在大雪天、全城停电的冬夜里,他也拄着拐杖步行去实验室。别人都睡觉了,他还争分夺秒地做实验。大家都劝他,他总说中国起步晚,不能停下脚步。 这股劲儿让整个团队都顶住重重压力,跟着他一起往前冲。就是靠这种死磕到底的劲头,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终于站稳了脚。 技术攻关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绕不开高伯龙。上世纪70年代,国外实验频频受阻,国内也举步维艰,激光陀螺仪项目前后两次失败,高伯龙却临危受命,一头扎进难题。 一切从头做起,他带领几名学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能找到的配件组装仪器,熬夜查资料,手里只有一份指点迷津的技术资料。 他没有气馁,用自己多年的功底筛选无数技术路线,最后盯准了适合中国的方向。 别人质疑,叫苦叫累,他沉默低头苦干。理论有了突破,接下来就是工艺难关,他手把手教着学生把国产光学元件的工艺拉上去,还专门研究出了新的检测仪器,不仅解决了项目本身的问题,也带动了一批国产设备和检测方法的进步。 他总把责任扛在自己身上,有一次核心部件出问题,专家建议暂停,他当场签责任书,把压力直接扛下来。九个月后,所有测试全都合格,验证了中国人的方案行得通。 到了1994年,中国终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仪,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搞成这一块。 那一刻,中国导弹、舰船都用上了自己的精准导航,从跟在别人后面追赶,到扬眉吐气站在世界前列。 其实高伯龙这辈子的目标特别简单,他不在乎领奖,不关心单位分的房子和名利,总觉得只要干成事,什么都值。他活得很简单。 团队风雨同舟,经历了一轮轮攻坚,所有人跟着他,因为相信他能带他们闯过去。那些年,大家几乎把整个青春和热情都扑在了实验室,有人病了坚持回来,有人困了咬牙站起。 正是这点点滴滴,才撑起了中国激光陀螺仪的基础,也让中国在关键时刻有了依靠。 这项技术后来成了中国武器系统的心脏,让精准打击成为现实,也改变了中国在国防上的地位。 而高伯龙生前甚至没看重个人荣誉,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留在了岗位上,哪怕到生命最后时刻,床头堆着的还是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还有没写完的方案草稿。 不难发现,高伯龙不是在追名逐利,也不是只为了做个技术难题的解答者,他想做的是把核心技术真正握在自家手里,即使没人支持也要做下去。 这种精神在如今这个全球分工和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代,更显得珍贵。靠别人百依百顺,靠不住,想要真正强大就要敢往难处闯,让关键设备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其实伟大的背后是一步又一步的坚守和执着,今天回头再谈高伯龙这位老人,对于每一个奋斗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来说都是启发。 路再难只要肯干,肯钻,总有办法闯出一片天,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力量,也是我们能一直走下去的根本。
“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
古木过去
2025-09-05 10:43:54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