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这回应,真是干净利落!有人问他凭什么站上观礼台,他说:我爸当年给115师画地图、送粮、抬伤员,我替他来看。 当有人问起台湾学者苑举正,为何会出现在9·3阅兵的观礼台上时,他没有长篇大论,他只用一句极简短的话作答:“替他来看”,有时候,他会多说一点,“我替他来看盛世”,或是“我爸当年给115师画地图、送粮、抬伤员”。 这些话不花哨,甚至有点过于朴实,但那股劲儿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砸进人心里,他不是来给自己贴金的,而是把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扛在了自己肩上。 他的父亲是一位曾经的地方官员,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做过115师最坚实的后盾,那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而是真正把命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计。 他曾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为部队摸黑送去救命的粮食,他曾用双脚趟过随时会引爆的地雷阵,也曾用肩膀扛起血肉模糊的伤员。 1939年梁山战役,这个名字,苑父直到晚年才在自传中提起,当时他与陈光、杨勇将军一同布防,担任“前方指导”,靠着他手绘的一张粗麻地图,硬是让五百名日军钻进了口袋阵,陷入绝境。 他做过的事都能查得到,可他这辈子连一枚奖章都没留下,更别提什么军衔了,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日记本上只留下“倭寇未退”四个字,被鲜血浸染得模糊不清。 后来他去了台湾,把这些往事像个秘密一样,严严实实地藏了一辈子,这段历史没被大肆宣传,也没被写进主流史书,就这么沉默着。 所以苑举正觉得,自己有资格站在这里,替父亲,也替那些从未登上台面、从未被称颂过的无名英雄们,看一看今天的山河。 这份“资格”不是什么特权,而是父辈们用命换来的,他说起这些带着一种愧疚,感觉自己没能为这个国家尽到应有的责任,为了弥补,他将父亲的抗战故事,一字一句写进了自己在台大的讲义里。他想让更多人听见一个本该被听见的声音。 这其实也让我们思考,观礼台上坐着的,究竟该是谁?那里不该只是明星和劳模的专场,也应该有这样的人,他们身份的背后,是一段段沉甸甸的记忆与责任。 这些位置承载的是血与土的重量,而不是谁有钱、谁有名、谁说了算,可我们这个时代,太习惯只看结果,只追逐那些光鲜亮丽的人,却不愿回头看看那些铺路的人。 很多人的名字,注定是沉默的,不会被写进课本,但正是这些无数的沉默,才撑起了后来的热闹与繁华,如果连对这种无名付出的认可都要斤斤计较,我们又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铭记历史”? 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靠名气堆出来的,而是靠一代人默默撑起来的那股沉静和骨气,观礼台上的一秒钟,可能是别人几十年沉默换来的。 所以看热闹的时候,别忘了给那些无名英雄也留一点掌声,向所有为抗战奋力过的普通前辈,致敬。
1946年,四名地下党员吃饭,刘家昌见自己碗里面特别少,便察觉其中一人有问题。等
【3评论】【9点赞】
平凡兔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