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七万枚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外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参考资料:2013-11-01 西宁晚报——一铁锨挖出七万枚银元) 埋在地下的银元,其实不只是钱,当它们再次见到阳光,就成了一面镜子,能照出那个时代的人心和社会的样子,那些刻着袁世凯或者孙中山头像的金属片,本身就藏着近代中国的风风雨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这些沉睡的银元在青海的土地上被挖出来时,瞬间就引爆了一场关于人性、秩序和选择的大戏,同样是挖到宝,贵德和西宁两地的故事,结局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批宝藏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1982年在贵德县园艺场发现的那一大笔财富,埋藏地正是民国时期“贵德王”马元海的官邸,这位地方军阀,靠着盘剥百姓、霸占土地,富得流油,据说当年一天就能进账八十大洋。 这批宝藏里,光银元就有67981枚,还有1568个银锞,混杂着7种不同的样式,这乱七八糟的构成,本身就是民国政局混乱的铁证。它们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权力的象征。 后来还有人不信邪,承包了这片果园想再发一笔横财,结果挖地三尺也一无所获,更让这笔宝藏显得独一无二。 当从天而降的巨富砸到眼前,人性的好坏,一念之间就分晓了。 1982年6月16号,贵德工地上,18岁的民兵陶金兰正在挖一米五深的沟渠,铁锨“当”的一声脆响,改变了一切,看着那“白花花的东西”没过自己的脚,她没有狂喜,而是和堂哥对视一眼,满是困惑和警觉,让她做出决定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有事要向上级汇报。” 这是个冷静思考后的选择,把集体放在了个人利益前面。 但十年后的西宁,却是另一番景象,无论是1992年挖掘机意外刨开藏宝的坛子,还是1997年拆迁时露出的几百枚银元,现场都瞬间“沸腾”了。 上百人拿着锄头、铁锨,甚至用手直接刨,工地成了战场,唯一的念头就是抢到手,从发现到哄抢,中间没有任何犹豫,欲望战胜了一切。 一个人的选择,往往会得到整个社会的回应。 在贵德,献宝事件就像一出正能量大片,据当时46岁的围观者何建义回忆,现场几百号人,都只是好奇地看,没人起贪念,甚至有二十多个小伙子自发站出来,当起了“保镖”,护送这批财宝。 官方的反应更是给力,民警连夜打着手电筒清点,陶金兰提议用筛子过一遍土,这个建议立马被采纳,结果又找出了1800枚银元。 事后,国家从物质到精神给了兄妹俩最高的肯定:自行车、缝纫机、500块现金,还有从县级三等功到全国一等功的荣誉,32家媒体的报道,把他们树成了时代的榜样。 西宁的掘宝现场,则是一地鸡毛,整个地基被挖得像壕沟,宝贝在混乱中不知去向,在这场集体的狂欢里,秩序和权威都缺席了,最后以一场无序的私分收场。 历史的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还是人性的善恶,那笔价值36万多的银元,没有让陶金兰变成富翁,反而成就了一个全国的道德楷模,她后来的人生,无偿照顾孤寡老人九年,还资助一个学生读完大学,证明了当年的选择绝非偶然。 无论是贵德那场被隆重表彰的奉献,还是西宁那几场被遗忘的哄抢,都在告诉我们,当财富的闸门突然打开,决定我们方向的,终究是心里的那把尺子。
1937年,马家军押解一队西路军女俘虏去青海,途中休息时,一匪兵警惕地朝周围看了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