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7岁北大校长蒋梦麟提出离婚。发妻孙玉书不哭不闹,平静地对他说:“休了我,你会后悔的。”不料,蒋梦麟冷冷地说道:“这辈子能娶到真爱,何来的后悔?”
1932年,47岁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决定结束与发妻孙玉书长达25年的婚姻。这场离婚始于一次平静却充满张力的对话:蒋梦麟提出离婚,孙玉书未见泪水,仅以一句“休了我,你会后悔的”回应,而蒋梦麟则冷冷反驳,“这辈子能娶到真爱,何来的后悔?”几天后,他通过《姚江日报》公开离婚声明,消息迅速传遍社会各界,引发激烈争议。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婚姻抉择,更折射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婚姻观念上的深刻变迁。 1932年的北京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转型期。作为学术重镇,北京大学聚集了众多精英知识分子,推动着新思想的传播。蒋梦麟自1930年起担任北大校长,深受西方个人主义影响。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教育家杜威,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致力于教育改革,倡导学术自由,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却与职业成就形成鲜明对比。 蒋梦麟与孙玉书的婚姻始于1908年,是一场典型的包办婚姻。孙玉书出身书香门第,性情温顺,婚后生育三子一女,默默操持家务,侍奉公婆。她在蒋梦麟留学美国期间独自抚养子女,展现了传统女性的坚韧。但蒋梦麟回国后,其思想逐渐西化,开始质疑这段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孙玉书虽贤惠,却因未受现代教育,与丈夫在观念上渐行渐远。这种分歧最终成为婚姻破裂的根源。 蒋梦麟提出离婚的直接动因是他对“真爱”的追求。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认为婚姻应建立在爱情之上,而非父母之命。在北大,他常与同仁探讨新式婚姻观,强化了追求个人幸福的信念。1932年,他下定决心,回到余姚老宅向孙玉书摊牌。他坦言这段婚姻已无情感可言,希望通过离婚寻找真正的幸福。 面对丈夫的离婚要求,孙玉书表现出惊人的冷静。她未哭闹,也未激烈反对,仅以一句“休了我,你会后悔的”淡淡回应。这句话既是对蒋梦麟选择的预言,也展现了她内心的坚韧与智慧。离婚后,她选择留在老宅,继续抚养子女,保留了家族中的地位与尊严。蒋梦麟则承担子女教育费用,并将家乡财产留给她作为补偿。 蒋梦麟的离婚声明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社会热议。在北大校园内,学生与教授们议论纷纷。社会舆论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赞扬他追求自由的勇气,认为这是新思想的体现;另一部分人则批评他抛弃贤妻的不道德,尤其对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而言,这一行为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场离婚不仅是个案,更成为民国时期婚姻观念变迁的缩影。 离婚后,蒋梦麟迅速展开新生活。1933年,他与故友高仁山的遗孀陶曾谷结婚。陶曾谷与蒋梦麟志趣相投,两人在高仁山去世后逐渐产生感情。这段婚姻持续至1958年陶曾谷病逝,期间两人关系和谐,共同参与学术活动。陶曾谷去世后,蒋梦麟晚年生活开始走向孤寂。 1960年,74岁的蒋梦麟结识53岁的徐贤乐,一位出身名门、风姿绰约的女子。1961年,两人结婚,但这段婚姻很快暴露问题。徐贤乐掌控家中财务,限制蒋梦麟生活开支,导致其晚年生活质量下降。1962年,蒋梦麟因病住院,徐贤乐却因费用问题抱怨,最终激化矛盾。蒋梦麟提出离婚,历经一年诉讼,以支付50万元赔偿换得自由。1963年,两人正式离婚。 蒋梦麟的晚年极为凄凉。1964年,他因肝癌去世,享年78岁。回顾其婚姻之路,从追求“真爱”到最终落魄,孙玉书当年的预言不幸成真。孙玉书虽未离开蒋家,却以从容与智慧度过余生,展现了传统女性的韧性。而蒋梦麟的经历,则成为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冲突中挣扎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