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当了干部后,得知毛主席也不喜欢等级制,所以,即使在大会堂开会,仍穿老农民的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31 17:50:59

陈永贵当了干部后,得知毛主席也不喜欢等级制,所以,即使在大会堂开会,仍穿老农民的对襟衣服,包白头巾,不计较什么级别,连工资都不要。回了大寨就和社员一样下地干活,年轻人仍叫他"永贵大叔",谁能做到这些?他到了北京,儿子、老婆仍留在队上挣工分。山西省有关部门将他全家户口办出来,要他带到北京去。他拍着桌子吼:"是谁办的?我不同意,他敢!"结果户口又退了回去。 1914 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一户贫农家庭 ,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贫困与饥饿如影随形,他的童年被苦难所笼罩。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解放战争时期,陈永贵加入农会,积极投身本地土地改革运动,为广大农民争取权益。1948 年,经贾进才同志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陈永贵担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政府生产委员,后又相继担任中共大寨村支部书记、大寨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 大寨村,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自然条件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粮食产量极低,村民们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面对如此困境,陈永贵没有丝毫退缩,他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的号召,决心带领全村群众改变这一落后面貌。 陈永贵深知,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带领村民们起早贪黑,抡起锄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修造梯田工程。他们用镢头和扁担,在贫瘠的山地上一寸一寸地开垦,从石头缝里聚土,垒成保水的田埂。遇到坚硬的岩石,大家就用钢钎撬、用炸药炸,手磨出了血泡,肩膀磨破了皮,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的梯田逐渐成型,昔日的荒山秃岭开始披上绿装。 为了解决农田灌溉问题,陈永贵又带领村民们兴修水利。他们挖水渠、建水库,引来了清澈的山泉水,让大寨村的土地从此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陈永贵还注重科学种植,他积极学习农业知识,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丰衣足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寨的成功,不仅为当地农民树立了榜样,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成为了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大寨村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华大地上升起,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1964 年,毛主席发出了 “农业学大寨” 的伟大号召 ,犹如一声激昂的战鼓,在全国范围内奏响了向大寨学习的旋律。一时间,大寨成为了农业战线上的光辉榜样,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了激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在那个时代,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条件,农村户口的人往往渴望能够迁入城市,获得更好的生活。而陈永贵作为一名高官,完全有机会和条件将自己的农村户口迁至北京,享受城市的优质资源和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些,选择继续扎根于农村,与广大农民站在一起。 在穿着方面,陈永贵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身上总是穿着对襟扣的中式农民装,那朴素的款式和质地,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头上包着的那条华北农民包头的白毛巾,更是他独特的标志,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是来自农村的质朴汉子。他的脚上,从不曾出现过皮鞋、凉鞋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自己老婆亲手做的老农民布鞋。这些布鞋,承载着家人的温暖与关爱,也见证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奋斗 。 陈永贵的饮食也极为简单朴素,充满了浓浓的农家风味。他爱吃的都是昔阳的传统面食,如拉面、抿曲、假豆腐等,这些面食制作简单,却饱含着家乡的味道。饺子对于他来说,也不需要什么三鲜之类的高级馅,只要有点猪羊肉,加上胡萝卜和粗粉条,就能让他吃得津津有味。他还离不开北方农民泡的酸菜,那酸溜溜的味道,是他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陈永贵的吸烟习惯也十分独特,且烟瘾极大。在农村时,他常常在脖子上挂着旱烟袋,劳作之余,抽上一口旱烟,那便是他最惬意的时刻。成为副总理后,由于会见外宾和视察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改吸香烟。然而,他吸烟的方式依然不改农民的豪爽与质朴。他把烟夹在食指和中指的指根间,捂在嘴上使劲吸,一根接一根,仿佛要将生活中的压力和疲惫都随着烟雾一同散去。过去的烟没有过滤嘴,他为了能多吸几口烟,常常一根没吸完,就把烟屁股里的烟丝拧掉一点,然后拧进一根新的,接着吸。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