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到临终才暴露真面目,他可真是东京审判最大的漏网之鱼啊,最近海外学者把他临终病

小说红楼 2025-08-30 14:43:52

裕仁到临终才暴露真面目,他可真是东京审判最大的漏网之鱼啊,最近海外学者把他临终病房的录音给曝光了:“最后悔低估中国”成了他的人生总结,可对那三千万亚洲亡魂却是只字未提!   裕仁天皇,于 1901 年 4 月 29 日出生,他是日本第 124 代天皇,在位时间长达 63 年 。自幼,裕仁便被灌输了尚武精神和专制独裁思想,为他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埋下了祸根。   1912 年,11 岁的裕仁被封为太子,并被授予陆海军少尉军衔,从此开始系统学习军事课程,接受军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1921 年,刚满 20 岁的裕仁以 “摄政” 身份出访欧洲,在英国期间,他特意参观皇家海军基地,详细询问舰艇作战性能,甚至登上军舰观摩训练 —— 彼时的他,早已将侵略野心藏进了对军事力量的狂热追捧中,只是对外始终以 “热爱和平的皇室成员” 形象示人。   在其执政期间,裕仁对中国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而这些罪行中,大量关键操作都被他刻意隐瞒在 “天皇不问政事” 的虚假外衣之下。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爆发前,裕仁曾秘密召见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听取其关于 “满蒙问题” 的汇报。当时板垣提出 “武力解决东北” 的计划,裕仁虽未直接表态,却亲手将一枚镶有皇室徽章的军刀赠予板垣,低声嘱咐 “切勿辜负皇恩”—— 这一暗示性的支持,成为关东军发动事变的重要精神支撑。   事变后,日军仅用四个多月便占领东北,裕仁在皇宫内设立 “临时军事会议”,每周亲自审阅前线战报,当看到 “日军攻克锦州” 的消息时,他当场下令嘉奖关东军,这与他后来对外宣称 “对事变不知情” 的说法截然不同。   1937 年 “七七事变” 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裕仁的隐瞒手段愈发隐蔽且残忍。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曾多次向东京发电,汇报 “城内清剿进展”,其中明确提及 “处决俘虏及平民共计数万人”。这些电报均直接呈送裕仁案头,他在每份电报上都留下了 “阅”“知晓” 的朱批,却从未下达任何制止命令。   更令人发指的是,1938 年初,谷寿夫因 “战功卓著” 被召回东京,裕仁在皇宫设宴款待,席间亲自为其斟酒,称赞其 “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 这份对屠夫的嘉奖,被他后来销毁在宫廷档案中,仅靠当时参与宴会的侍从回忆录才得以曝光。   在 731 部队的细菌实验中,裕仁的隐瞒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1936 年,731 部队负责人石井四郎向裕仁提交《细菌战研究计划》,请求皇室拨款支持。裕仁亲自批准从宫廷内库中划出 200 万日元作为启动资金,并下令 “此事仅限皇室核心成员知晓”。   此后数年,石井四郎每季度都会向裕仁提交秘密报告,详细描述用活人实验的进展,包括 “感染鼠疫的受试者存活时间观察”“炭疽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效率” 等血腥内容。   裕仁不仅仔细阅读,还在报告上批注 “应加快研究进度,争取早日用于战场”。   1945 年日本投降前,裕仁亲自下令销毁 731 部队的全部档案,甚至要求石井四郎将实验数据秘密移交美军,以此换取自己免于被追责 —— 这些操作,让 731 部队的罪行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被全面揭露,裕仁也成功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强征中国妇女充当 “慰安妇” 的暴行,同样离不开裕仁的暗中纵容。   1938 年,日本陆军省向裕仁提交《关于在占领区设立慰安所的请示》,提出 “为稳定军心,需征集当地女性服务”。裕仁在请示上批复 “此事交由陆军省妥善处理,务必保密”,看似未直接参与,却为这一罪行开了绿灯。   据后来披露的宫廷档案片段显示,1940 年,裕仁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亲王视察中国战场时,曾向其汇报 “慰安所运作良好,士兵士气提升”,裕仁听后点头表示 “此举甚妥”。   而当国际社会战后开始关注 “慰安妇” 问题时,裕仁早已下令销毁所有与皇室相关的批示文件,让自己彻底摆脱了关联。   1945 年 8 月 30 日,麦克阿瑟进驻东京,成为驻日盟军总司令。国际上要求审判裕仁天皇的呼声极为高涨,人们普遍认为他作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必须受到严惩。但裕仁天皇为了求生,主动拜访麦克阿瑟,对其毕恭毕敬,甚至行了九十度鞠躬大礼 。   这次私密会面后,麦克阿瑟便决定在最大程度上庇护裕仁。   在审判期间,麦克阿瑟为裕仁开脱,称天皇在二战期间的所有决定均是受日本内阁所迫,他本人并不愿发动战争。   但这种解释根本站不住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对此表示强烈抗议,要求严审裕仁天皇,他的主张也得到了一些法官的支持。然而,美国最终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施压,要求放弃对日本天皇的起诉。 1989 年 1 月 7 日,裕仁天皇因患十二指肠癌在东京病亡,终年 88 岁 。临终前,他在录音中只表达了对低估中国的后悔,却对那三千万亚洲亡魂毫无愧疚之意。他的这种态度,再次证明了他的自私与冷酷。   更讽刺的是,在他病重期间,日本皇室还在刻意美化其形象,对外发布他 “晚年潜心研究海洋生物学” 的照片,试图用学术爱好掩盖其战争罪行,将他塑造成一个 “温和的学者型天皇”—— 这种自欺欺人的伪装,直到临终录音曝光,才彻底被撕碎。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