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

小说红楼 2025-08-26 15:31:20

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康熙毫不留情,下令将吴应熊及其13岁的儿子吴世霖处斩。   吴三桂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多次重大抉择,每一次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晚年的起兵造反,更是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也让他的儿子吴应熊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山海关守将。在明朝灭亡的关键时刻,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后,吴三桂起初考虑归顺李自成,但李自成的部下抓了他的父亲吴襄,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这让吴三桂无法忍受,最终选择引清兵入关,联合清军对抗李自成。   清军入关后,吴三桂因功被封为 “平西王”,并奉命镇守云南。在云南,吴三桂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成为了一方诸侯。然而,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固,康熙皇帝开始着手解决藩王势力过大的问题。   吴三桂深知自己的势力对清朝统治构成了威胁,为了暂时稳住清朝,他将自己的儿子吴应熊送到北京,与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建宁公主成婚。这一举措,表面上是吴三桂向清朝示好,实际上却是他的缓兵之计。他希望通过这桩政治婚姻,让清朝放松对他的警惕,为自己日后的行动争取时间。   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成婚之后,被晋为三等子爵,后来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等职。在京城的日子里,吴应熊表面上享受着荣华富贵,实则内心充满了煎熬。他知道自己是父亲与清朝之间的政治筹码,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但吴应熊还是希望能继续效忠清朝,保全禄位,所以经常规劝吴三桂不要轻举妄动。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位回辽东安度晚年,并提议让儿子尚之信继承爵位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拒绝了尚之信袭爵的请求,决定撤销藩王。吴三桂和耿精忠闻讯后,也上疏假意要求撤藩以试探朝廷态度。康熙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   吴三桂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权势,他决定起兵反抗清朝。在起兵之前,他派人前往北京,试图将吴应熊接回云南。然而,吴应熊却拒绝了父亲的安排。他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且与建宁公主育有子女,康熙皇帝或许会看在这些情分上,对他从轻发落,最多不过是下狱,不至于杀他的头。而且,吴应熊也舍不得离开建宁公主和年幼的孩子们。于是,他只将庶子吴世璠随三桂派遣人员送回云南,自己则留在了北京。   1673 年十二月,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自称 “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发布《反清檄文》,声称要 “兴明讨虏”。消息传至北京,朝廷上下一片震惊。康熙帝迅速作出反应,他深知吴应熊留在京城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一旦吴应熊与吴三桂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帝果断下令将吴应熊逮捕入狱。   在吴应熊被监禁期间,王公大臣们纷纷上疏,建议康熙帝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以震慑吴三桂。而此时的吴应熊,在狱中还心存侥幸,他不断安慰自己,康熙皇帝会念及亲情,饶他一命。他甚至还幻想着,只要自己向康熙皇帝表明忠心,或许还能有转机。   然而,吴应熊低估了康熙皇帝平定叛乱的决心。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三日(1674 年 5 月 18 日),康熙帝下达了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的命令。当这个消息传到狱中时,吴应熊如遭雷击,他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会如此毫不留情。他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回到云南。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吴应熊被处斩的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悲痛欲绝。但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他发誓要为儿子报仇,于是更加坚定地与清朝对抗。   吴三桂起兵初期,可谓势如破竹。他的军队迅速攻占了湖南、四川、广西等地,一时间,反清势力席卷南方。许多对清朝统治不满的人纷纷响应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先后加入了反清阵营。吴三桂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他甚至一度威胁到长江流域。   然而,吴三桂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他的战略决策出现了严重失误。他没有趁势北上直取北京,而是选择在南方固守,给了清军喘息之机。同时,他的盟友耿精忠、尚之信等人,也并非真心与他合作,他们各怀鬼胎,在清军的攻势下,先后投降或被击败。反清联盟逐渐瓦解,吴三桂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1678 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 “大周”。但此时的他,已经是强弩之末。同年,吴三桂病逝,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缺乏祖父的威望和能力,面对清军的猛烈反攻,节节败退。   1681 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吴三桂的 “大周” 政权彻底覆灭。这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最终以清朝的胜利而告终。   吴三桂的起兵造反,不仅让自己身败名裂,也让他的儿子吴应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应熊原本以为凭借自己与皇室的关系,可以在父亲造反后幸免于难,但他没有想到康熙皇帝为了平定叛乱,会如此果断地将他处死。   而三藩之乱的爆发与结局,也深刻地影响了清朝的历史走向,它让清朝统治者更加坚定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决心,为清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0 阅读:0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