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已经94岁的蒋妙月,向中央提出,说想去台湾,去见一见蒋介石,毛主席指示:“好好安排一下,礼送入台吧!”
主要信源:(《奉化文史资料·蒋介石家族旧事》;《毛泽东与浙江人物》;《两岸关系史话(1949-1979》)
1965年,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决定,安排一位年长的妇女前往台湾。
这位妇女身份不一般,她与蒋介石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这次行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和安排,当飞机降落在台湾机场的时候,蒋介石早已在机场等候,心情十分激动。
这位老人名叫蒋妙月,她是蒋介石的亲戚,论起来既是姑姑又是舅母。
在蒋介石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父亲去世得早,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
那时候,同父异母的哥哥不但不帮忙,还来争家产,乡里邻居也常常欺负他们孤儿寡母。
在蒋介石的记忆里,除了母亲以外,只有蒋妙月真心对他好。
蒋介石小时候比较顽皮,村里人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瑞元无赖”。
他父亲不太喜欢他,觉得他不成器。
后来父亲去世,家里没了依靠,日子就更难过了。
有一年发大水,母子俩困在家里,周围的人都自己逃难去了,没人愿意搭把手帮忙。
他母亲当时难过地说:“要是你爹还在,他们哪敢这样对我们。”
蒋介石长大一些后,一心想出去闯荡。
他打算去日本留学,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
母亲不同意他远行,他就偷偷拿了妻子毛福梅的首饰,准备变卖后作为路费。
路过宁波时,他去看望了蒋妙月。
得知外甥的打算后,蒋妙月非但没有责怪他,还马上拿出一百元给他,又把首饰要回来,答应日后会还给毛福梅。
为了多凑些钱,她甚至卖掉了家里的二十亩田地,全部交给蒋介石,嘱咐他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
带着这些钱,蒋介石去了日本,在那里认识了陈其美。
陈其美很看重蒋介石,把他当亲兄弟一样对待,还介绍他认识了孙中山。
从此,蒋介石的人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后来蒋介石参加革命活动,有一次因为刺杀陶成章而被通缉。
他逃回老家,亲戚朋友都怕受牵连,不敢收留他。
只有蒋妙月冒着风险把他藏在家里。
当追兵来搜查时,这位平时不怎么出门的妇人镇定应对,成功掩护蒋介石脱险。
考虑到家乡也不安全,蒋妙月又卖田卖地,凑钱让蒋介石去日本避难。
在蒋介石人生最困难的时候,蒋妙月一次次伸出援手,从不求回报。
那时候的蒋介石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谁也不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蒋妙月始终真心待他,这份情谊让蒋介石终生难忘。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逐渐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他通过黄埔军校校长的职位掌握军权,后来又与宋美龄结婚,借助宋家的势力进一步巩固地位。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逐渐掌控国民党大权,但后来背叛革命,对共产党人进行迫害。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共才再次合作。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离开大陆前曾去找蒋妙月,想带她一起去台湾。
但那时蒋妙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愿意远离故土,所以就留在了家乡。
一晃十六年过去,蒋妙月已经九十多岁了。
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子女也都成家立业,身边缺少人照顾。
1963年,曾经担任过蒋介石秘书的汪日章回乡探亲时看到了这个情况。
汪日章虽然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但选择留在了大陆,后来担任杭州艺术学校校长。
他觉得蒋妙月晚年无人照料很可怜,就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送她去台湾与蒋介石团聚。
当时两岸关系紧张,蒋介石正筹划反攻大陆。
但周恩来总理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还是很重视,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伟人听后只说了四个字:“好生相送”。
于是中央派人到奉化接出蒋妙月,先安排她在上海暂住,细心照料,同时与台湾方面联系协调,最终顺利安排她去了台湾。
1965年,蒋妙月乘坐专机抵达台湾。
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到机场迎接。
当看到蒋妙月走出机舱时,蒋介石立刻上前紧紧握住她的双手,眼中含着泪水。
宋美龄也对这位老人十分尊敬。分离十六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蒋妙月终于与蒋介石重逢。
蒋介石把她接到家中赡养,让她安度晚年。
在两岸隔绝的背景下,蒋妙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台的人。
通过共产党的协助,这位普通老人的晚年得到了妥善安置。
尽管政治局势复杂,但共产党始终关心人民生活,不让政局影响百姓的生活。
蒋妙月的故事正体现了这一点。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最可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温情,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