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终于醒悟了!不再逼着东大转让高铁技术了,起初越南骄傲的很,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修他们的高铁,所以想学东大来个“一桃杀三士”,让几个国家斗来斗去,最后自己拿好处,还让对方把技术交给他们,但是越南跑遍了全球,发现根本没人搭理,这才明白自己远没有东大那样的吸引力。
越南交通基础设施长期依赖殖民时期遗留的旧系统,速度慢、容量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需求。2000年代后期,越南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导向型模式要求更高效的物流通道。
2009年,越南政府提出北南高速铁路方案,全长1570公里,连接河内与胡志明市,设计时速350公里,预计投资超过500亿美元。
这条线路途经20多个省市,设置23个客运站和5个货运站,旨在缩短南北旅行时间至5小时,促进人员和货物流动。该计划源于对现有米轨铁路的升级需求,那套系统建于19世纪末,已难以支撑现代化运输。越南决策层通过内部评估,认为高铁能带动工业区和港口联动,提升整体竞争力。
项目初期聚焦可行性研究,包括地质勘探和资金估算,但很快转向国际招标,寻求外资注入以分担压力。越南经济规模虽在增长,但公共债务高企,坏账问题突出,难以全靠国内资金推进。因此,政府派员出访,携带方案向潜在伙伴展示越南的战略位置和人口红利,强调项目能打开东南亚市场大门。
越南起初对高铁项目抱有高期望,视其为吸引外资的磁石,计划通过竞标机制压低成本并获取核心技术。官员们模仿中国模式,邀请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企业参与,设定条件包括完整技术移交,如列车制造和信号系统。
越南代表先接触日本,提出引入新干线技术,但日方评估订单规模小,仅需有限列车和配件,不足以支撑技术输出。随后转向法国阿尔斯通,展示TGV系统的适用性,却因市场深度不足遭婉拒。德国西门子也参与评估,指出越南需求远不及中国上万公里网络,无法回收投资。
中国企业虽表达兴趣,但对无条件转让持谨慎态度,强调需匹配互利条款。越南多次调整方案,试图通过竞争机制诱导各方让步,但各国企业均保持距离。
以往合作记录成为障碍,如河内都市铁路项目中,付款拖延导致投资者亏损。越南市场如浅池,配件需求零散,企业不愿冒险教会竞争者。招标过程历时数月,越南代表汇总反馈,承认吸引力有限,无法匹敌中国的高铁市场规模。
招标挫折后,越南高铁计划在2010年国会审议中被否决,理由是投资额过大,超出财政承受力。项目虽暂搁置,但政府未放弃,多次重启讨论,逐步淡化技术转让要求。进入2020年代,越南经济持续扩张,对高效交通的需求更迫切。
2024年11月,国会以高票通过修订方案,总投资670亿美元,线路长度调整为1541公里,保持时速350公里标准。资金来源转向国内为主,计划分阶段实施,2021-2025年用于前期准备,2026-2030年重点建设。越南开始参考韩国模式,先进口动车组运营,再逐步消化吸收技术。
私营企业如Vingroup提出自筹资金方案,承诺参与国产化。政府强调建立国内供应链,鼓励本土企业接受技术,提升铁路产业自主能力。2025年,项目推进征地拆迁,预计2027年开工,2035年完工。外资参与有限,越南转向自力更生路径。
越南高铁项目的曲折历程,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现实困境。起初的骄傲源于对自身吸引力的误判,全球奔波后才认清市场规模和信誉的重要性。
现在虽调整方向,但资金和技术仍存挑战。越南的醒悟,或许能为类似国家提供借鉴,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转让而忽略本土能力建设。项目推进中,越南加强与邻国的铁路互联,如中越标轨协议,扩展区域合作。
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预计2025年底开工,2030年竣工,提升跨境运输效率。这些举措有助于越南融入泛亚铁路网络,但需处理债务风险和管理不善问题。整体而言,高铁建设不仅是工程,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越南需平衡自主与合作,确保可持续推进。
无悔青春
高铁技术不是越南可以搞定的
呦呦鹿鸣
高铁运营本身,十个项目九个亏,不过为周边带来的集聚效应不可估量。越南像条蛇,也就只能建一条高铁,绝不能低价。转让技术,想什么呢,让你学会了来国际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