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罗京,去世多年后,母亲患上老年痴呆,妻子带着儿子改嫁了一位富商,可是儿

烟雨杏花村 2025-08-28 17:07:03

著名主持人罗京,去世多年后,母亲患上老年痴呆,妻子带着儿子改嫁了一位富商,可是儿子的坚持让人泪目! 1979年的北京,酒仙桥一中高二学生罗京正埋头刷着物理题,他的人生规划里,本没有“播音”二字。 直到同窗兴冲冲拉他去考北京广播学院,说“就当去玩一趟”,罗京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去了考场。可招考老师一眼就注意到他。 正气的国字脸,说话字正腔圆,哪怕毫无准备,也难掩那份天生的播音天赋。最终,拉他去“凑数”的同学落榜,罗京却意外拿到了广院的录取通知书。 这个偶然的决定,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也让后来的《新闻联播》多了一张让观众安心的面孔。 四年后,22岁的罗京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同时向他抛出橄榄枝。 他选择了央视,1983年春天,第一次坐在《新闻联播》演播厅,面对镜头,他紧张得手心冒汗,却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完成了人生第一期录播节目。 谁能想到,此后26年,他经手三千余次播报,从未念错过一个字。后来节目改直播,老台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罗坐镇,大家心里才踏实”。 这份“踏实”,源于他对职业的极致敬畏:每次开播前,他总会反复核对稿件,哪怕是熟到能背下来的内容,也坚持“再看一遍”;镜头前从不随意流露情绪,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笑”,他说“摄像机开着,一点差错都可能影响观众”。 镜头外的罗京,有着与“严肃主播”截然不同的烟火气。他爱穿牛仔裤配夹克衫,是央视明星足球队的前锋,还拿过“足球先生”;京剧唱得有模有样,九十年代中后期两度登上春晚舞台,一亮嗓子就赢得满堂彩。 而他的爱情,也藏在这份烟火气里。1985年,在老师家,他遇见了正在请教专业问题的学妹刘继红——比他小五岁的姑娘,眼里满是认真,一下子就住进了罗京心里。 此后,他总以“请教问题”为由往老师家跑,一来二去,两人确定了关系。 婚礼在单位宿舍办得很简单,没有盛大的排场,却满是温馨。 婚后,刘继红知道他播音费嗓子,每晚都备好红枣茶,案头永远摆着胖大海;1995年儿子出生后,为了让罗京安心工作,她主动辞去央视国际频道编导的工作,当起全职太太。 罗京给儿子取名“罗疏桐”,化用唐诗“居高声自远”,把“做正直人、行坦荡事”的期待,悄悄藏进了名字里。 2008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 罗京在莫斯科出差时总觉得胃不舒服,回国检查后,刘继红独自在协和医院拿到“淋巴癌晚期”的诊断书,瞬间崩溃。 彼时,距离他担任奥运火炬手只剩十天,台长提出换人,他却摇头:“我撑得住,不能辜负观众的期待。”8月31日傍晚7点,他像往常一样整理好稿纸,坐上演播台,声音依旧平稳醇厚,没人发现他放在桌下的手在微微发颤。 这是他26年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递上请假条,还特意仔细抚平了纸张的折角。 住院期间,刘继红寸步不离,每天念读者来信给他听,有位东北观众在信里说“听您播新闻,俺们才觉得日子踏实”,罗京听着,眼里泛起了泪光。 2009年6月4日清晨,罗京永远离开了。他的葬礼上,没有摆放鲜花,而是放着小麦,象征新闻人“俯首耕耘”的使命;中国记协为他颁发了《金话筒》终身成就奖,基座上刻着他常说的“稿件再核对一遍”,这是他对职业最后的坚守。 罗京走后,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家人怕她受不住打击,一直瞒着她真相,每次老人问起“罗京去哪了”,就说“他去国外主持节目了,忙完就回来”;刘继红守寡七年,看着身边人都劝她“为自己活一次”,最终选择与一位富商重组家庭,网上随之而来的是不少闲言碎语。 可儿子罗疏桐却格外懂事,赴美留学前,他拉着母亲的手说“妈,你辛苦了这么多年,该有份新生活了”,这个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孩子,用一句话,化解了所有非议,也扛起了一个儿子的担当。 如今,罗京的声音还偶尔会出现在怀旧节目里,他的墓碑前,总有观众自发前来献花。铜像后面,刻着一句观众投稿的铭文:“当新闻变成历史,您的声音仍在时光里回荡。” 而他留下的,不只是零失误的播音传奇,更是一个家庭在离别后,彼此理解、认真生活的温暖。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罗京去世12年,曾经哭到晕厥的妻子改嫁富商,如今生活……)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