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黄家驹在日本摔伤去世,蔡澜前往为他操办葬礼,记者问蔡澜:“你与黄家驹

烟雨杏花村 2025-08-23 22:09:51

1993年,黄家驹在日本摔伤去世,蔡澜前往为他操办葬礼,记者问蔡澜:“你与黄家驹非亲非故,为什么愿意出手帮忙?” 一代文化人物蔡澜安详辞世,享年83岁。他的佛袋放在遗物整理箱的最上层,金黄色缎面有些褪色,拉链头还挂着颗小小的檀香木珠,那是1980年代在曼谷的寺庙求的,他说“能让人心安”。 佛袋里总装着些零碎东西。有次和金庸去巴黎喝红酒,他从袋里摸出包话梅,“法国人不懂,红酒配话梅才够味”。金庸笑他“野路子”,却把话梅含在嘴里没吐出来。 后来金庸去世,他在佛袋里放了片陈年普洱,说是“替老朋友带的,他生前总抢我的茶喝”。 这包茶陪着他参加了葬礼,挽联上“一览众生”四个字,是他用佛袋里的毛笔写的,笔锋随性,像极了两人当年在酒馆划拳的姿态。 1993年东京的殡仪馆里,他的佛袋敞开着,露出里面的日语翻译手册和殡仪馆流程表。记者追问时,他正从袋里掏纸巾给哭泣的beyond成员,“我懂日语,跟富士台熟,这事我来办最省事”。 没人知道他前一晚只睡了两小时,对着流程表把每个环节都标上中文注释,连骨灰盒的尺寸都反复确认。 葬礼结束后,他在佛袋里放了张黄家驹的专辑,回香港的飞机上,耳机里一直循环着《海阔天空》。 倪匡送他的那枚“少年子弟江湖老”印章,也在佛袋里待了三十年。2022年倪匡去世,他把印章取出来,在日记上盖了一下,墨色晕开,像个模糊的句号。 那天他照旧去茶餐厅吃烧鹅濑粉,老板问“今天怎么没带佛袋”,他指了指胸口,“装这儿了”。 后来有人问他会不会孤单,他从袋里摸出颗话梅,“老朋友都在记忆里,想起来就甜”。 佛袋里还有张泛黄的邵氏电影工作证,1970年代的,照片上的他留着长发,眼神桀骜。 他总说自己当制片是“玩票”,却在佛袋里藏着本手写的场记单,上面记着某场戏的灯光角度,旁边画了个小笑脸。 “拍电影和吃菜一样,得有烟火气”,他在专栏里写过,后来搞餐饮,也坚持“好吃比什么都重要”。有次厨师想减猪油用量,他从佛袋里掏出块猪油膏,“这玩意儿少了,菜就没魂了”。 78岁那年,他在佛袋里放了个老式打字机的按键。记者劝他用语音输入,他敲着按键笑,“这手感,机器替代不了”。 网友叫他“金句王”,他却把网友的问题纸条塞进佛袋,答完就丢,“话要说得轻巧,别成了负担”。 杨澜问他没生孩子会不会遗憾,他从袋里摸出颗糖果,“自己都没长大,哪敢带小孩玩”,糖纸扔进垃圾桶时,弧线干脆利落。 太太去世后,他的佛袋里多了片干花。那是他们第一次约会时买的,压在书里几十年。卖掉老房子搬进酒店那天,他把干花放在窗台上,对着维多利亚港发呆。 后来在重症监护室,护士看见他攥着佛袋,以为里面是重要药品,其实只有张便签,上面写着“活够了,挺好”。 整理遗物时,家人从佛袋里倒出些寻常物件:半盒薄荷糖、张茶馆的收据、片银杏叶。 最显眼的是张纸条,字迹歪歪扭扭,像是随手写的:“人生就是吃吃喝喝,笑一笑,就过去了。”这大概就是他给世界的最后答案。 主要信源:羊城派——“加薪才是最好的鼓励”——说这话的蔡澜走了,打工人从此少了个嘴替 中国新闻网——他与金庸黄霑齐名,曾操办黄家驹葬礼,与亦舒老死不相往来……

0 阅读:0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