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叮”的一声,屏幕上跳出个班级编号。 就这么个破玩意儿,让石家庄几十万家长悬了大半年的心,终于摔回了肚子里。 这流程走下来,哪个家长不是被扒了一层皮?从准备材料到线上报名,天天刷新系统比看股票大盘还紧张。这哪是孩子上学,这分明就是对爹妈的一场极限压力测试。 最有意思的是,裕华区那个44中,今年直接干到了58个班! 58个班是什么概念?一个年级塞进去的人,比好多县城的重点高中整个学校的人都多。我脑子里已经有画面了:开学典礼,校长站升旗台上,底下黑压压一片,拿着大喇叭喊话都怕后排听不见。这已经不是学校了,这是教育界的“航母战斗群”。 这下好了,家长们一边挤破头把孩子送进去,一边又开始犯嘀咕:几千个孩子凑一块儿,老师能把名字认全吗?食堂打饭是不是得跟春运抢票一样?我的孩子,会不会最后就活成了一个学号? 这事儿其实特讽刺。一方面,我们用脚投票,拼了命地往这些所谓的“名校”里扎堆,亲手把它们喂成了吞噬一切的巨无霸。另一方面呢?又反过来担心孩子在里面被淹没,得不到个性化关注。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从长安区的23中(41个班),到桥西区的41中(36个班),每个区的“领头羊”都在疯狂扩张,跟吹气球似的。 说白了,分班结果不过是牌局开始前,发到你手里的第一张牌。至于怎么打,打成什么样,那才是后头真正的硬仗。 别再盯着那个班级号焦虑了,你家客厅的灯光,远比教室的日光灯更能照亮孩子的前路。 真正决定孩子命运的,从来不是学校的番号,而是他自己家里书架的高度。
“外国人为啥能一眼看出中国人”,不行我要笑死在这个回答里了。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