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富家女万小牧爱上了穷小子江涛,30年后,江涛成了知名歌唱家,万小牧却提出离婚,而江涛的做法让她泪流满面。
在青岛老城区的铁路旁,早年的江涛总背着旧书包,耳朵贴在电线杆上捕捉收音机里的歌声,上世纪70年代末,他家在铁轨附近的平房里,清晨的火车鸣笛与父亲上班的脚步声,是他固定的闹钟。
那时江涛家挤在两间小屋,却常飘着母亲煮海带的香,他不喜与邻家孩子追逐嬉闹,总是蹲在门槛上,捧着父亲买来的二手收音机哼唱戏曲,一次学校文艺表演,他唱《红灯记》获老师称赞,心里种下唱歌的种子。
10岁那年,母亲带着哥哥姐姐搬走,家里只剩江涛和父亲,父亲话少,却记着他爱唱歌,出差时带回红色新收音机,江涛每晚听着歌声入睡。
高中毕业后,江涛揣着零花钱去济南考音乐学院,穿父亲旧衬衫演唱原创小调,却没收到录取通知,后来试考央视播音员,镜头前紧张忘词,最终看着别人拿通知书离开。
父亲见他意志消沉,便递上铁路退休顶替申请表,欲提前退休,好让他捧上“铁饭碗”,江涛望着父亲满是皱纹的脸,没有拒绝成为车号员,于是,他每日在铁轨之畔核对车厢,很快,手上就磨出了茧子。
但他没放弃唱歌,用首月工资报吉他班,每周三晚上骑车穿半个青岛去上课,第一次去吉他老师家,门口的万小牧笑着迎他——她是老师侄女,当天来整理乐谱,还主动教江涛调弦。
江涛后来得知,万小牧家曾为青岛盐商,住有花园的别墅,她自幼习练钢琴,然而,万小牧从不谈及家境,总是满怀好奇地聆听江涛讲述铁路上的事宜。
熟悉后,江涛常骑车送她回家,路过夜市买糖葫芦,万小牧的母亲表示反对,还让她莫要再与江涛来往,然而她却置若罔闻,依旧把钢琴谱借给了江涛。
1987年冬,江涛用一年工资买银戒指,在青岛海边求婚,万小牧戴上戒指,表示要陪他唱歌,婚礼设于父亲的小平房,仅摆三桌酒,江涛献唱原创歌曲,万母虽未到场,却托人捎来新被子。
婚后第二年儿子出生,取名江宇阔。江涛白天上班,晚上去小酒馆唱歌,万小牧总抱着孩子等他,桌上温着粥,她还私下返回娘家借钱,以供江涛前往北京参加青歌赛。
江涛首次参赛失利,说要放弃,万小牧擦净吉他放窗边,让他再试,1992年,他第三次参赛,一曲《故乡的雪》唱毕,荣获金奖,他在电话里哭着告知万小牧这个喜讯,她听闻后亦不禁潸然泪下。
江涛前往北京谋求发展之后,万小牧毅然辞去工作,携带孩子与母亲奔赴北京,起初居住于地下室时,她每日清晨五点便起身做早饭,送完孩子后前往工地食堂帮忙,到了夜晚则整理演出资料,江涛心疼于她,遂作《生日礼物》以表感激之情。
江涛走红后,有人问是否换妻,他总说“认定万小牧”,把钱交她管,演出回来必带礼物,万母后来认可他,逢人夸他比亲儿子孝顺,老人生病时,他推掉演出守院三天。
娱乐圈里类似故事不少,比如于和伟早年家境差,妻子宋林静不顾反对嫁他,他跑龙套时陪挤公交;于和伟走红后,去哪都带妻子,说没她就没自己的今天。
这些故事虽不轰轰烈烈,却蕴含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正如江涛歌中所唱,平凡日子里有人相伴,便是最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