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后,陆小曼生活无着落便写信给公公要钱,公公徐申如气愤地说:“不给。”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离世,年仅34岁。 徐志摩生前为了维持家庭开支,经常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地教书,甚至兼做房产中介和古董生意,他的意外离世,让习惯了优渥生活的陆小曼瞬间失去了经济来源。 陆小曼出身名门,从小养成了精致的生活习惯,她购买服饰鞋帽从不节省,日常用品多选择进口商品,更让家庭负担沉重的是,她染上了抽鸦片的习惯,每月在此项上的花销就达数百元。 面对经济困境,陆小曼首先想到了向公公徐申如求助,她写信详述了自己的生活困难,希望能得到经济支援,然而徐申如对这个挥霍无度的儿媳早就不满,直接拒绝了她的请求。 无奈之下,陆小曼转向徐志摩的挚友胡适寻求帮助,从1932年开始的半年内,她连续给胡适写了六封信,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困难。 在这些信件中,陆小曼坦承自己已无力支付房租和基本生活费用,她提到自己身体虚弱,需要医药费,甚至连购买鸦片的钱都要靠借贷维持,这些信件的内容让胡适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陆小曼。 胡适虽然与徐志摩情谊深厚,但对陆小曼的生活方式一直有所保留,他认为如果不是陆小曼过度的消费需求,徐志摩也不必如此奔波劳碌,不过出于对老友的怀念,胡适最终还是决定伸出援手。 胡适首先暗中为陆小曼筹措了一笔应急资金,随后亲自拜访徐申如,劝说他承担起对儿媳的责任,经过胡适的反复劝说,徐申如最终同意每月支付陆小曼一定的生活费。 然而胡适的帮助并非没有条件,他明确向陆小曼提出了三个要求:戒除鸦片、结束与翁瑞午的同居关系、离开上海到南京定居,胡适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帮助陆小曼重新开始生活。 面对这些条件,陆小曼选择了沉默,她既不明确接受,也不直接拒绝,而是继续维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这让胡适感到失望,也让两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就在陆小曼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向她伸出了援手,那就是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张幼仪与徐志摩1922年离婚后,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子的责任。 离婚后的张幼仪没有沉浸在怨恨中,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界打拼。她先是在银行工作,后来创办了云裳服装公司,成为上海滩知名的女企业家,到了1930年代,张幼仪已经拥有了相当可观的财富。 张幼仪得知陆小曼的困境后,主动提出每月资助她一定数额的生活费,为了照顾陆小曼的自尊心,张幼仪特意说明这是因为陆小曼是徐志摩儿子阿欢的继母,按理应该得到赡养。 这种安排让陆小曼既感激又复杂,她接受了前任的帮助,却也不得不面对两个女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张幼仪从被抛弃的弱者变成了独立自强的成功女性,而她却从万人追捧的名媛沦为需要救济的困顿之人。 陆小曼也曾尝试过自力更生,她利用自己的艺术天赋卖画赚钱,为报纸杂志撰写文章,还尝试过舞台设计工作,她的画作在当时还有一定市场,文章也常见于各类期刊。 然而这些收入远远不足以维持她习惯的生活水平,陆小曼精通法语、英语,绘画功底深厚,昆曲造诣也很高,但这些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难转化为稳定的经济来源。 更关键的是陆小曼始终无法彻底摆脱对鸦片的依赖,这不仅消耗了她大量的金钱,也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和意志力。戒毒的痛苦让她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1930年代后期,陆小曼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她在各方面的资助下,总算维持了基本的生活水准,但她再也没有回到过去那种光鲜亮丽的状态。 抗战期间陆小曼选择留在上海,她继续从事一些文艺工作,偶尔卖画贴补家用,这段时期她的生活相对平静,也逐渐学会了节俭度日。 信源:陆小曼母亲强迫其堕胎 称“拖油瓶”拖累诗人徐志摩. 凤凰网
徐志摩死后一年,徐父在给儿子遗孀陆小曼汇生活费时,写了这样的话:你既然已经和翁瑞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