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用词不妥,改为“倭酋”得体! 随着9.3阅兵临近和电影《731》的即将上映,日本外务省广撒狗粮,秋田桑在网络平台上极为嚣张!很好,日本外务省的这种操作让中国人对日本死不认罪的恶行有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 刷个微博都能被“精日”气笑,评论区里那帮秋田桑,一水儿地给“倭酋”洗地,好像当年南京城头的血没溅到他们键盘上。电影《731》还没上映呢,预告片一甩,外务省的经费就到位了,话术整齐得跟复制粘贴似的:什么“历史已经过去”“不要煽动仇恨”,听着耳熟吧?跟当年他们教科书里那句“战争没有善恶”一个味儿。行,既然你们爱演,咱们就搬小板凳看戏,顺便把账算清楚。 别光盯着屏幕骂,得把背景摆上桌。1945年8月15号,倭酋在广播里用他那口含糊的“玉音”宣布投降,可投降书墨迹未干,东京就忙着给战犯们办追悼,甲级战犯的牌位现在还在靖国神厕里吃香灰。731部队那些拿活人做冻伤实验的“医学成果”,转头就被美国爸爸打包带走,换了一张免死金牌。你以为他们悔了?不,他们只是换了个姿势藏刀子。 我姥爷活着的时候,是东北抗联的小兵,零下四十度钻老林子,就为端鬼子一个哨所。他跟我说,最恨的不是鬼子开枪,而是他们拿中国孩子练刺刀时笑出声。后来姥爷进了电影院,看到《黑太阳731》里那个冻伤实验的镜头,老爷子一句话没说,拄着拐杖走了——不是怕,是怕那股子血腥味冲了后辈的脑子。现在倒好,外务省花钱雇人洗地,洗得掉实验室墙上的抓痕吗? 再说阅兵。9月3号,长安街上轰隆隆开过去的不是坦克,是七十多年没断的那口气。有人阴阳怪气“秀肌肉”,我就乐了:当年我们连棉衣都凑不齐,照样把你们赶下海,如今我们亮亮相,怎么,怕啦?秋田桑最爱说“军国主义复活”,可复活的是谁?是那个给战犯招魂的神厕,是那个把“出云号”改直升机航母的海上自卫队,是那个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挂嘴边的政客。贼喊捉贼,老祖宗的成语送给他们正合适。 说到电影《731》,导演赵林山这次是真下了狠心,道具组一比一复刻了当年的实验室,玻璃器皿里泡着的“标本”看得我头皮发麻。首映那天,一个日本记者站起来提问:“这样的电影会不会伤害两国感情?”全场哄笑。感情?你们篡改教科书的时候谈感情了吗?你们把战犯当英雄的时候谈感情了吗?感情是相互的,不是让你们拿来当抹布的。 外务省的狗粮名单里,据说一条五毛,量大还能打折。我寻思着,这价码也太寒碜了,当年伪满洲国的汉奸还能捞个县长当当呢。现在倒好,敲敲键盘就能领钱,难怪评论区里“理智客观”的声音此起彼伏,点开主页,不是动漫头像就是“今天也要好好学日语”的签名。行吧,挣钱不寒碜,寒碜的是挣完钱还装圣母。 说到底,我们为啥揪着不放?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记性。我闺女今年上小学,学校组织去抗战纪念馆,她回来问我:“爸爸,为什么那些爷爷奶奶的雕像没有脚?”我说因为他们冻掉了。闺女又问:“那坏人道歉了吗?”我哑口无言。后来带她去看了《八佰》,散场时她拽着我袖子:“他们没道歉,我们就不能忘。”那一刻我知道,这口气,还能传下去。 有人劝我大度,说什么“年轻一代无辜”。无辜?那平顶山村的累累白骨无不无辜?那被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孩子无不无辜?血债没清,大什么度?郭德纲说得对:“劝你大度的人,离他远点,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你。” 9月3号那天,我打算带着姥爷的老照片去天安门,让他也看看今天的中国。照片里的他穿着打补丁的棉袄,眼神跟钢刀似的。我想告诉他:倭酋还在拜鬼,但咱不怕了。孩子们记得,电影在拍,书在写,阅兵在走,血没白流。 至于那些秋田桑,继续跳吧,跳得越欢,醒的人越多。历史不是橡皮擦,是烙铁,印上了就一辈子。你们撒的狗粮越多,我们咽下的骨气越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我去,瞬间对电影脸起了敬意…
【1评论】
一杯愁绪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