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改变对乌政策特朗普终究还是一个商人,这位宣称美国被 “剥削” 的总统明确宣布,将停止直接向乌克兰提供资金援助,今后乌克兰需要的武器装备,得由欧洲北约伙伴全额支付费用,美国只负责向北约出售军事装备。这番话把拜登时代看似无偿的援助,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交易,至于最终买单的是乌克兰还是欧洲,他并不在意。
美国军工企业早就借着援助的名义赚得盆满钵满。“毒刺” 防空导弹的价格从 1991 年的 2.5 万美元飙升到如今的 40 万美元,翻了 16 倍,这样的涨幅根本无法用通货膨胀来解释。“标枪” 反坦克导弹、“海马斯” 火箭炮系统的价格也都在冲突期间翻倍增长,而这些高价武器最终都要记在乌克兰的账上。更令人唏嘘的是,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 M1A1 坦克还是性能缩水的 “猴版”,用防护能力较差的复合装甲替代了原先的贫铀装甲,却依旧卖出高价。
乌克兰平民曾经满怀期待,以为拥抱西方就能迎来好日子。战前基辅街头的年轻人常常谈论着加入欧盟后的美好生活,可现在这些憧憬早已被炮火击碎。冲突让乌克兰失去了 20% 的领土控制权,超过 1000 万平民流离失所,全国人口从战前的 4300 万锐减至 3400 万。教室里的学生数量降到了 30 年来最低,高年级中女生占比高达 70%-75%,因为很多男生要么上了战场,要么提前被送到国外。
物价飞涨让普通家庭苦不堪言,食品价格的暴涨催生了大量 “一日式” 商店,贫困率从冲突前的 20% 急剧攀升至 37%。按照当前生活水平,乌克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应提升到现有水平的三倍才合理,可现实是 3000 格里夫纳的补助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那些曾经向往西方生活的平民,现在每天要担心的是防空警报响起时能否及时躲进掩体,是冬天没有暖气如何过冬,而不是梦想中的好日子。
欧盟虽然承诺向乌克兰提供 196 亿欧元的财政援助,但这些大多是附带苛刻条件的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的贷款要求乌克兰进行经济改革,开放能源和农业等关键领域,这意味着西方资本将优先获取乌克兰的资源开采权。欧洲国家自身也面临能源短缺和经济下行压力,所谓的援助最终还是会通过各种形式转嫁到乌克兰民众身上。
当特朗普把援助变成生意,当军工复合体借着战争牟利,最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民众。乌克兰平原上未熄的战火,难民营里孩子的哭泣,超市里主妇对着涨价标签的叹息,都在诉说着这场冲突的残酷真相。那些曾经向往西方的乌克兰人终于明白,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他们的梦想早已成了可以随意交易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