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纽特人第一胎是夫妻原配的娃,第二胎必须是另一个男人,第三胎再换男人,没办法,为了保障后代健康遗传,只能是铁打的老婆流水的汉,当然也不能白交流,一般男人会给女方的老公送礼物,譬如一头肥硕的海豹,或者12条冰冻的三文鱼。 在遥远的北极圈,有群叫因纽特人的黄种人,印第安人以前叫他们“爱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听着就带点贬义,所以他们更愿意别人叫自己“因纽特人”。 这词在他们语言里是“真正的人”。 他们的祖先大概5000年前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到了北美,之后就一直在北极那片冰天雪地里过日子。 周围全是冰雪,别说种庄稼了,连棵像样的树都少见,冬天最冷能到零下50度,刮起暴风雪来能把帐篷都掀了。 而在因纽特人里,男人主要负责打猎,女人就处理猎物、做家务,因为女人没法自己找吃的,只能靠男人的狩猎成果。 他们住的冰屋也特别简单,有时候好几个家庭挤在一个冰屋里,没什么私密空间,也没太明确的财产观念,东西都是大家一起用。 不过他们一直有个大麻烦,就是人太少,而且以前男女比例能到1比3,哺乳期的女人在暴风雪里死亡率高达60%,有时候还会把女婴丢掉。 时间长了,内部通婚多了,近亲结婚容易让孩子得遗传病。 为了让后代能健康点,因纽特人慢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婚姻习惯:一对夫妻生第一胎的时候,孩子得是夫妻俩的,到了生第二胎,女人就得找另一个男人,第三胎还得再换一个。 这么做不是乱来,是为了让孩子的基因更多样,减少遗传病的风险。 当然,别的男人也不能白和女人生孩子,得给女人的老公送点礼物,比如一头肥硕的海豹,或者12条冻好的三文鱼,就当是补偿。 有时候还会有“共妻”的情况,比如有四兄弟一起娶一个老婆,约定好每人每个月给家里带20条鳕鱼,这样一来,新生儿夭折的概率从45%降到了17%,就是孩子得叫好几个“爸爸”。 除了这种固定的安排,他们还有“以妻待客”的说法,要是家里来了熟客,男主人会让老婆陪着客人,要是男主人要出门,也会找个信得过的同伴照顾老婆、 这些事里的关系,都是男主人说了算,老婆不能自己选。 不过这种事只在熟人之间做,对陌生人可不会这样。 要是老婆在这个过程中怀孕了,孩子一般会交给亲生父亲养,但父亲不一定知道这孩子是自己的,而且因纽特人觉得孩子是大家的,就算不是自己的,也可能一起帮忙养。 以前萨满教还会鼓励这种“交换妻子”的事,仪式结束后玩个“灯灭游戏”,大家就能换伴侣,后来基督教传教士来了,说这是罪恶,加上欧洲人来殖民,这种习俗就慢慢少了。 不过这些年,因纽特人的生活也在变。 1953年的时候,加拿大政府把3000个因纽特人从冰屋里迁出来,搬到新建的定居点。 结果到了新地方,他们以前用的猎刀没用了,政府发的防寒服在零下40度的天气里根本不顶用,最后还是得靠老人们压箱底的熊皮袄。 现在旅游业也慢慢发展起来,有个叫托尼的向导,穿着传统皮草在机场接日本游客,手机里存了三十多个旅行社的联系方式,他14岁的女儿还在学法语,书包里放着《巴黎圣母院》,跟以前只知道打猎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了。 年轻一代的因纽特人变化更大,有的用无人机盯着海冰,看哪里适合打猎,家里的老人也开始用太阳能板给冰屋加热。 格陵兰岛有个叫艾莎的混血姑娘,还开了个皮草合作社,把因纽特人的图腾绣在衣服上,送到米兰时装周去展示。 北极航道能走货轮之后,他们还靠祖传的冰上导航技术,给货轮指安全的路。 孩子们坐在能连卫星的教室里,还能看巴黎气候谈判的直播,手腕上戴的是智能手表,可老猎人看着这些,只会叹口气说,他们能造出扛住严寒的冰屋,却拦不住世界变暖。 现在因纽特人打猎的地方比以前少了42%,但靠生态旅游赚的钱涨了3倍,传统和现代就这么掺在一起。 他们还在祖传的骨制契约板上,用因纽特语和英语加了条新规矩,说允许混血后代继承猎场。 不过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再靠打猎过活,好多都去城市里了,以前那些打猎技巧、做冰屋的手艺,慢慢没人会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时代在变,他们的生活也得跟着变。 说起来,因纽特人以前那些特别的婚姻习惯,看着有点难理解,但都是为了在恶劣环境里让后代活下去。 现在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在变,可他们也在试着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比如用现代技术辅助打猎,把传统手艺做成产业,这种交融不是丢了根,而是换种方式继续生活,也挺不容易的。
因纽特人第一胎是夫妻原配的娃,第二胎必须是另一个男人,第三胎再换男人,没办法,为
红尘里面看
2025-08-27 10:40:04
0
阅读:6743
找不到归路
俺是即墨人。
JQ Wong
崖系寂寞人
呵呵呵呵123
人家早就现代化了
坚 忍
爱斯基摩人是涯系即墨人的译音
方天画戟
谐音——俺是即墨人
方天画戟
俺是即墨人
火铲
那怎么保证他们子女不近亲
红色感叹号
用爱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