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聂国春
在楼市纷纷放开限购的时候,公募基金却密集开启限购模式。据《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初步统计,8月以来,近百只开放式基金暂停申购,60余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
近期股市接连突破3700点、3800点关口,公募基金的净值也不断提升,为何绩优的基金产品却踩起了刹车?对于投资者来说,基金限购到底有何利弊,未“上车”的投资者又该如何操作?
基金掀起限购潮
8月16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称,8月18日起,广发中证80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暂停个人投资者的申购(含基金转换转入和定投)业务。在此之前,国泰君安科技创新精选3个月持有期股票型发起式基金暂停了申购、转入及定投业务。而早在7月,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就暂停了基金申购和定投业务。
与上述基金完全暂停买入不同,更多基金产品是对买入额度进行了限制。
8月11日,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实施限购,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申购上限设定为10万元。这是葛兰继2021年1月对中欧医疗健康基金限购后,时隔4年再次对旗下医药基金采取限购措施。
同一天,中欧科创主题基金也实施限购,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的累计买入金额不得超过100万元。工银全球精选股票(QDII)基金也在当天开启限购模式,其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申购额不得高于100元。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基金自8月15日起对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基金暂停大额申购的内容进行调整——如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累计申请金额超过2万元,本基金有权部分或全部拒绝。这是该基金近1个月内的第二次限购。7月24日,该基金刚刚把大额申购限制在20万元以内。
从事基金销售的程经理告诉记者,基金限购主要有完全限购和限制大额申购2种情形,前者是指直接暂停所有金额对基金的申购,在这段时间内任何投资者都无法购买;后者是指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基金金额不能超过一定额度,超过部分的申购可能会确认失败。
记者观察发现,实施限购的基金产品近年来均取得不错的业绩表现。例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今年以来的涨幅超过150%,而中欧医疗创新型股票基金今年以来也录得70%的涨幅。
为何主动刹车
亮眼业绩引发资金狂热追逐。数据显示,中欧数字经济基金于2023年成立,去年二季度末的总规模为1238.46万元,而今年二季度末的规模超过15亿元,一年暴增超过100倍。记者注意到,在实施限制的基金中,多数基金产品规模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翻倍增长。
当前收费模式下,基金产品规模越大,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越多。这些绩优产品为何主动将大额资金拒之门外?
对此,广发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均在公告中称,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汇添富基金、中欧基金则表示,为保障本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在程经理看来,基金公司不让多买,主要有4方面原因:一是控制基金规模,基金规模过大可能会影响基金经理的管理。一方面,大规模基金需要更多资产配置选项,但市场优质投资机会有限;另一方面,大规模资金进出市场会面临流动性问题,调整投资组合也更困难,可能错失良机或增加损失风险。二是保护现有投资者利益。一方面大量资金短期内涌入,基金经理可能无法及时将其有效投入市场,未投资的资金以现金形式存在,却要分摊投资收益,会稀释原投资者的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套利资金涌入,避免原份额持有人利益受损。三是应对市场风险,在市场波动较大或投资机会有限时,基金公司通过限购来控制资金流入,降低市场风险对基金的影响。四是对于QDII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来说,当境外市场表现较好,投资者大量买入导致外汇额度紧张时,基金公司也会采取限购措施。
据了解,今年5月,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实现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某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人士认为,绩优基金限购也是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型的重要信号。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基金产品限购,保护持有人利益是第一出发点。不过,限购也使得持有人无法追加投资。也有持有人担心,基金产品限购是否意味着机构不看好后市?
密集限购的背后确实暗藏着基金公司对当前市场的态度。据了解,创新药、中小盘成长股、高弹性量化策略等板块成为限购重灾区,而这恰恰是近期市场资金集中涌入的领域。这种扎堆入场其实很不理性,价格涨得远超真实价值之后,一旦市场冷静下来,很容易引发价格大幅回调,投资风险也会逐步累积。中欧基金经理邵洁在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定期报告中,均提示了市场短期热炒的风险。
国金基金人士则表示,限购并不意味着基金不行了,反而是基金公司对投资者负责的体现,是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肯定。对投资者而言,此时更应关注基金规模与投资策略的匹配度,关注基金的长期投资逻辑是否改变。比如,创新药基金的核心逻辑是产业升级与政策支持,而非短期涨幅。
对于看好某个限购产品,但尚未布局的投资者来说,应该如何合理规划?前述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人士建议,当某只基金限购时,往往意味着它正处于高光时刻。此时追加投资,可能面临高点买入的风险。投资者不妨考虑将资金分散到其他风格相近、策略互补的基金中。如创新药QDII基金限购,可转向同公司A股创新药主动基金或医药主题ETF(指数股);量化小盘基金限额,可筛选风格相近的量化多因子产品,既可以延续投资逻辑,又能规避规模风险。此外,针对小额限购基金,可以用定投分散风险。